俄羅斯被掐住種子命門,意大利總理阻止自家種企出售!回頭看收購先正達是對是錯? |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新媒界 2022-4-21 10:02:00 |
種子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何其的重要,甚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命門”,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首先來看這兩天事關種子的兩則新聞: 先正達欲收購意大利種企遭意總理阻止,提起上訴后仍失敗! 農化品巨頭先正達周三透露,一家意大利行政法院裁定,政府否決公司收購種子生產商Verisem的決定有效。 總理馬里奧·德拉吉在去年10月份阻止了這一收購提議,這是他第二次動用特殊的“黃金權力”規則阻止戰略行業中不受歡迎的競購。上任14個月以來,德拉吉已發出了四道否決令。 在政府做出前述決定之時,意大利農業游說團體Coldiretti稱,若先正達收購成功,將致蔬菜和草本植物生產用種子的戰略控制權轉移至亞洲。 總部位于瑞士的先正達公司在2017年被中國國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收購。 先正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對法院的裁決感到失望。”這份聲明證實了兩位知情人士此前向路透社透露的消息。 “這一裁決不會影響先正達在意大利的現有業務。先正達在意大利有當地的團隊,并與意大利種植者合作多年,”該集團補充道。 消息人士稱,先正達此前出價約2億歐元(2.1624億美元)收購Verisem。 沒想到!俄羅斯在局中局里被人掐住了“命門”! 世界著名醫藥和農資企業德國拜耳集團近日發表聲明稱,該公司將停止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所有非必要業務”。 拜耳手握全球種子大權,鮮為人知的是,糧食大國俄羅斯對國外種業的依賴程度觸目驚心。面對西方的威脅,俄羅斯媒體形容,“我們用國產谷物烤面包,用自己的甜菜生產糖,用種子生產葵花籽油,但是我們從國外進口90%的馬鈴薯種子和幾乎100%的甜菜種子”。 在西方對俄羅斯揮舞制裁大棒的背景下,俄羅斯亮出了“糧食武器”,這被稱為是俄的“撒手锏”之一。但種子被西方控制,使得俄與西方的制裁與反制裁之戰暗流洶涌。 種子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何其的重要,甚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命門”,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意大利總理否決先正達收購意大利種企,這樣看來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六年前,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斥資約430億美元(約等于3000億人民幣)將先正達收至麾下,當時不乏眾多反對之人。如今回過頭來看,當時這一決策,您還覺得是錯誤的嗎? 先正達:一家種業巨頭的重生之路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用僅占世界耕地面積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國14多億人告別饑饉的“秘密”,藏在一粒粒小小的種子里。 種子是農業之基。袁院士生前曾表示,“優良品種+優質種子”是確保農業增產增效的前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世界糧食供應鏈曾出現斷裂,更是讓全球意識到“手中有糧”的重要性。 早在2018年的中央 “一號文件”中,種子問題就已被提到事關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經歷了疫情的洗禮后,2021年的“一號文件”首次把種業單獨成段表述,指出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要打好種業翻身仗。 2021年7月9日《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出臺,8月17日《種子法》修正草案提交。后來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提到,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種子行業則是農業領域科技含量最高的領域。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實現種業自立自強,才能避免在關鍵領域“卡脖子”。 為了提高我國種業的競爭力,國家頻繁出臺政策鼓勵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 六年前,先正達曾創下了另一個“第一”: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并購案。 六年前的先正達,還是一家如假包換的外國公司。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化工”)斥資約430億美元(約等于3000億人民幣)將其收至麾下,從而在國際種業TOP陣營里擁有了一席之地,并通過一系列資產重組,最終打造出一艘“國家隊”種業航母,成為推動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彼時,這樁并購案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如今回頭來看,收購先正達,無疑為現在底氣十足地“打贏中國人的種業翻身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波三折的“夢幻般的交易” 六年前,在這場收購案發生之前,全球農化和種業領域被“六巨頭”(The Big Six)盤踞著。 彼時,全球農化產業正處在行業低谷中,巨頭們紛紛抱團取暖,開始內卷。 2015年,“六巨頭”的兩名成員陶氏化學(Dow Chemical)與杜邦(Dupont)宣布合并,拉開了巨頭之間并購的序幕。 “六巨頭”另一名成員孟山都(Monsanto)則把目光投向全球第一大植保、第三大種子公司、同屬“六巨頭”的先正達(Syngenta),不過很快被先正達被拒之門外。 隨后,中國化工掌門人任建新向時任先正達CEO馬麥克(Michael Mack)表達了“希望能討論雙方間的戰略合作”的意圖。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的農用種子市場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但種子貿易卻僅位于20名開外。有業內人士評價,彼時中國種業無論是研發、生產還是營銷,與國際巨頭相比至少落后了25年。 而在另一方面,杜邦和孟山都等國際巨頭已悄然占領了中國的大豆和棉花種子市場,又進一步挺進玉米和水稻種子市場。 2016年“一號文件”提出,“要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收購先正達,對于中國農業來說,正是“走出去”和“拿進來”的絕佳機會,業界人士普遍以為,這一收購對中國“具有戰略意義”。 不過,中國化工并非傳統的農業企業,在農化領域的市場地位并不突出,因此對于中國化工伸出的“橄欖枝”,也同樣被拒。直到2015年8月10日,一切才峰回路轉,中國化工向先正達發來兩份收購方案,正式啟動收購。 經過幾輪回合的討價還價之后,收購總價變成約430億美元,外加收購后還給予先正達股東每股5瑞郎的額外股利。2016年2月2日,雙方在蘇黎世簽署了收購協議。 2017年6月14日,先正達與中國化工完成股權交割,中國化工獲得其95.9%的股份,成為當時中國企業最大規模的海外收購案。 收購完成后,中國化工進行了一系列的資產重組與整合,2019年6月27日在上海自貿區注冊成立新的先正達。 根據先正達的招股說明書,這家新的先正達由中國化工100%控股,已經變成了地道的中國企業而且是國有企業。 中國化工拿下先正達之后,全球種業版圖重新劃分,形成了美國(陶氏-杜邦)、歐盟(拜耳-孟山都)、中國(中化-先正達)“三足鼎立”。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20年先正達在全球植物保護產品市場中排名第一;在全球種子行業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三,僅次于拜耳、科迪華。在中國種業市場,先正達的占有率排名第二,僅次于隆平高科;植保產品和作物營養產品則皆排名第一。 2020年,先正達實現了首次扭虧為盈,實現歸母凈利潤44億元。2021年一季度的中國板塊的營業收入達105億元,同比增長了37.8%。 2021年12月10日,先正達旗下的國內種業龍頭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荃銀高科”,300087.SZ)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已由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種子集團(下稱“中種集團”),實控人仍為國資委。 荃銀高科表示,此次權益變動有利于先正達理順管理口徑和股權關系,有利于公司提升種業行業影響力和產業地位。 中種集團是以農作物種子為主營業務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是先正達的全資子公司。 荃銀高科此前在投資者調研活動中表示,公司與先正達的協同越來越多,未來會加大與其在種子科研、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協同力度。多家券商研報指出,未來,荃銀高科有望借力先正達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實現彎道超車。 銀團助力收購,“蛇吞象”底氣十足 現在來看,收購先正達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不過,在五年前,這樁收購案卻充滿爭議,其中最大的一個質疑是“錢從哪兒來”。畢竟,當時中國化工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0%以上,總負債高達3000多億元。 根據中國化工以往的收購模式,其極少使用自有資金,通常采用銀團借款、發行永續債及優先股等多種融資工具。 據報道,在最初的融資結構中,中信銀行和匯豐銀行擬分別為中國化工提供不超過300億美元和150億美元的銀團授信,再加上匯豐牽頭的50億美元債務重組貸款,以及一筆4億美元流動資金貸款,總計504 億美元。 不過,彼時中國監管部門對海外投資的政策已開始收緊,中國化工如果不能拿出一份合理的并具有可行性的融資方案,頗令交易各方和市場質疑中國化工這次“蛇吞象”的資金實力。 根據相關協議,如果不能順利、及時地拿到監管“路條”,中國化工將要額外支出30億美元的反向分手費。 十萬火急之下,最終融資方案調整為中國化工采用自有資金、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相結合的融資方案。 中國化工采用的交易結構,涵蓋三層架構,設立了四層控股公司,使用了六個SPV(特殊目的公司),采用250億股權融資和254億債權融資。 其中,250億美元的股權包括150億美元的專項資金、50億美元的優先級資金和50億美元的普通股,主要用于補充各類特殊目的載體(SPV)的資本金。 254億美元債務則包括匯豐銀行牽頭的75億美元銀團貸款和給予先正達的50億美元債務重組貸款,以及匯豐銀團給出2億美元流動資金貸款。 中國化工使用的收購主體是CNAC Saturn,是一家設在荷蘭的離岸SPV,由匯豐銀團為其提供融資支持。 據了解,匯豐銀行通過旗下信托公司HSBC Corporate Trustee Company(UK)Limited牽頭,與瑞士信貸銀行、荷蘭合作銀行、意大利裕信銀行組成銀團,貸款期限是12個月,可延期6個月,年利率約在2.85%-2.9%之間。 從利率水平來看,匯豐銀團提供的銀團貸款利率,要比參與融資的國內另一銀團貸款低0.8%左右,顯示出其作為全球貿易融資規模最大的銀行優秀的風險定價能力。 根據彼時中國化工的融資方案,使用的融資杠桿較高,其本身又負債已超過3000億元。對于銀行來說,如此巨量的并購,確實存在很高的風險敞口。這也是當時該并購案不被很多機構和市場看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并購界,有很多并購案之所以功虧一簣,便是敗在難以提供和實施一個合理的融資方案,未能及時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有并購界人士指出,并購的一個關鍵是要設計一個合理的融資結構,采用多種支付的方式,可以避免單一融資和過度融資造成無法償還負債的情況出現。 最終中國化工擊敗孟山都,拿下先正達,除了開出的價碼很有吸引力,諸多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為其提供的有力融資支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提供融資尤其是為國際收購案提供巨額融資,非常考驗判斷的眼光和決斷力,尤其是在遭遇阻力或受到各方質疑之時。同時,更考驗融資方案的設計能力。 一位匯豐高層曾談及,如果進行融資,不同的資產類型有不同的融資結構和融資條件。如何設計一個合理的融資結構,體現了很好的專業性。如果融資結構設計得不合理,在執行過程中就會面臨一些挑戰。因此,需要與之合作的金融機構對當地市場非常了解,才能很好地幫助企業在交易時進行理智的研判。 對于匯豐來說,助力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只是其經辦的數目眾多的融資案例中的一例。早在2011年發布新戰略以來,匯豐便將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被列為其核心市場之一,并將幫助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拓展全球市場作為其核心工作之一。 2012年,匯豐的高層便作出研判,歐洲市場孕育著很多收購機會,中國企業可以抓住機會,買入一些符合各自預期和期望的歐洲企業,相信未來此類并購會增加。 而這個預言很快便在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上得以驗證。對于匯豐來說,為中國化工提供融資支持,也成為其支持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一個經典案例。 近年來,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企業提供跨境服務,已成為匯豐的戰略重點之一。為此,匯豐已在全球20多個與中國市場關聯緊密并且對業務增長意義重大的市場設立了“中國企業海外服務部”,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服務。密集的國內外網絡使得匯豐可以成為“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的重要橋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曾在《給金融畢業生的演講》是說過,真正的好金融絕不僅僅是管理風險,還必須是社會資產的看守者和社會價值的支持者。 六年后回首再看,在當時前景未明的局勢下,匯豐等金融機構勇于為中國化工提供巨額的融資支持,無疑是對助力于糧食安全這一重大社會價值的強有力支持,也是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有力舉措。 用科技打造農業優質“芯片” 2021年3月31日,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獲批實施聯合重組成為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中化”),資產達萬億元,一舉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兩化”合并后組成了SAS聯盟,即Sinochem(中化集團)、ADAMA(安道麥)和Syngenta(先正達)三方在農業板塊的合作與協同。這種整合,使得新先正達甫一成立,便贏在了起跑線上。 在中字頭巨頭的加持下,從洋公司變成國字號的新先正達,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更是不可想象。 有投資界人士指出,目前A股市場上農業股尤其是種業股還不算多。從國際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通過上市擴大資金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之后,擁有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商業化能力優異且資本雄厚的公司,將成為其所在行業的佼佼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業領域的科技附加值正在逐步提升。不過與國際巨頭們相比,仍處在農業高科技相對薄弱的階段,尤其是育種產業的投入大、回收周期長、風險較高、收益不明確,加之技術門檻過高,中國很多企業的資金跟不上,研發投資嚴重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堅實可靠的護城河。 根據《2020年中國農作物種業發展報告》,截至2019年底,在我國6393家種子企業中,真正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到100家,其中約82%還是銷售企業,同質化嚴重、行業集中度低。目前全國具備“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企業不足百家,擁有育種研發能力的不足1.5%。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根基。2020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天風證券報告指出,目前種業“卡脖子”的主要原因包括行業同質化嚴重、種子企業小而多小而散、依賴國外品種等因素,而突破“卡脖子”問題的關鍵在于創新。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農業領域,農業公司尤其是植保和種業的發展,短期靠并購,長期靠研發。如果說靠金融機構的支持順利完成并購,是先正達飛躍第一步,那么靠自身的科技研發能力,則是其基業長青的基石。 先正達是業內擁有最豐富的種子產品組合的公司之一,在400余條產品線中擁有6000余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品種,尤其是在大田作物、蔬菜和花卉領域都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其種子產品主要依靠自主知識產權的種質資源庫、第三方授權材料,以及先進的現代育種技術和方法。 作為全球領先的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先正達一直致力于科技研發,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其招股書稱,其近三年的研發投放每年都在90億元以上,目前在研項目還有58項。 更重要的價值在于,中國化工在一個絕佳的時間窗口一舉收購先正達,成功地獲得了中國企業在國際農化領域的TOP地位,“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上”。 |
相關閱讀 |
玉米價格一度攀高!后期走勢如何? |
為啥農民的特色產業掙不了錢? |
“兩化”農業板塊合并,全球農化新巨人誕生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