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和農資經銷商在賣難中思變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2-17 9:39:00 |
2016年,國內糧價持續低迷,在四大主糧中尤以玉米價格滑落最快,尤其東北地區玉米收儲價格一降再降,這對于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來說無疑于晴天霹靂,他們紛紛發問:還能種地么?地該怎么種? 眼下,新春佳節剛過,東北地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購肥高峰期,面對嚴峻市場環境,農民的種植結構調整有何進展?農資市場環境又出現哪些新變化?近日,《中國農資》記者帶著諸多疑問走訪了吉林部分地區,對農民和農資經銷商們的種植計劃和備肥情況進行了調查。 農民:坐在炕頭就能賣糧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與往年“坐在炕頭就能賣糧而且能賣上高價糧”的情形截然相反,今年吉林省磐石地區玉米種植戶面臨的是賣不出去的難題。今年春節,家住吉林省磐石市白水村李德明一家的喜慶氣氛遠遠沒有往年的那么濃厚,望著院子里堆得滿滿的一庫8萬斤玉米,李德明不禁愁上心來。“年前有幾個收糧商,給了0.58元/斤的價格,按照以往慣例,價格會在春節前后有所回升,可是現在來看,糧價不僅越降越低,現在就連收糧商都停止收糧了。”李德明很是無奈,家有豐收糧卻面臨著賣難問題,是他種地20年來頭一次遇到的,而在白水村,面臨著同樣困境的農民還有70余戶。農民深感:坐在炕頭就能賣糧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據了解,因為春節前后玉米含水量不同,玉米價格會在春節期間回漲,農民承擔了一部分水分流失導致的玉米總量減少,換來的卻是價格上漲的甜頭,可是按照現在收糧商透漏的消息,中儲糧的幾大糧庫和中糧的幾家收糧飼料廠已經滿倉。受此影響,此前大批收糧轉送糧庫的二級收糧商如今也正面臨著巨大的經濟損失。 而節前就完成賣糧任務的村民當時看起來“還賠錢”的心態現在竟有了些“僥幸”。村民張德順節前以0.58元/斤的價格將家中玉米出售,據他說,趕上節前賣糧順風車的原因是家里的地相對較少,外加上一對兒女在外務工賺錢,所以每年并不把賣糧當做主要的經濟來源。張德順告訴記者,2015年之前,東北玉米是緊俏貨,很少有低于1元/斤賣糧的時候,但是去年玉米糧價忽然下跌至0.7元/斤,張德順還通過新聞了解到國家玉米臨儲政策有所調整,他敏感地意識到了今年的賣糧危機。他坦言:“農民種地是越來越難,磐石地區主要是半山坡地,可以種的作物種類不多,如果換種大豆,肥料投入是少了,可是誰又知道明年大豆是不是也不值錢呢?可是繼續種玉米可能賠得更多,所以現在來看還是外出打工更劃算。”雖然糧賣了,可是談到是否繼續種地,張德順的心情變得沉重。 “緊俏貨”成了“壓箱底”,是外出務工還是繼續務農?這是擺在農民面前兩難的問題。李德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的3公頃地,按照1公頃近3萬斤的產量,每年的收成是9萬斤,按照0.6元/斤出售,是5.4萬元,除去年初賒的種子、化肥、農藥和打糧時候請的人工與日常花銷,每年凈剩1.5萬元左右。如果兩口子出外務工,按照兩個人每個月攢下3000元算,一年凈剩就是3萬元。如果玉米價格回漲到1元/斤,在家務農則要比外出打工賺得多了,而且,按照東北地區的種植期,每年還有近4個月的農閑可以在家休息。而外出務工和在家務農最大的區別在于一個是背井離鄉,一個是安居樂業,兩者相比,如果不是因為種地不賺錢,哪個農民會選擇離開土地漂泊在外呢? 經銷商:賣糧難引發賣肥難 剛過了年初五,吉林省的農資經銷商們已經開始了“下鄉”走訪,這是農資經銷商從“坐商”轉變為“行商”后常用的售肥方式:一是和各村鎮的零售商達成訂貨意向;二是走村串戶,了解農民的用肥需求,進行產品宣傳。因為有老客戶的支持,往年這項工作開展得頗為順利,但是今年,卻遇到了銷售難題。農民紛紛反映:家里糧還沒賣,買農資力不從心;而零售商則反饋:賒銷壓力大,肥料產品多,誰能墊付貨款解決資金鏈難題就跟誰干。糧價低迷,農民面臨著賣糧難問題,與之息息相關的農資銷售也不可避免受到嚴重影響。 不僅是在下游終端面臨銷售難題,農資經銷商也在承受著上游供貨渠道的成本下壓。據了解,化肥原料價格會隨著市場需求上揚和滑落是供需平衡的直觀表現,但是如今面臨的問題卻是:受“磷肥6+2”會議決策影響,尤其是二銨限產、價格提漲,原有的一些二銨訂單不能及時到貨,經銷商只能另花高價從一些小廠家拿貨填補即將開始的春耕用肥需求。“東北地區是二銨的主要消費區,用量很大,可是近來二銨價格一路猛漲,這對我們經銷商拿貨的積極性有所影響。最關鍵的是原有訂單不能及時出貨,嚴重影響今年春耕的銷售計劃,這讓我們對生產企業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松原市前郭縣的一位經銷商這樣告訴記者。 變革:成立合作社,帶領農民一起轉變 身受雙重壓力,對于單純賣農資的經銷商們來說已經不可避免的面臨著生存難題,在此市場環境影響下,又在倒逼農資經銷商們從“行商”向“綜合服務商”的轉變。 對此,吉林省國東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鄧國東早在去年就已有所行動。在他看來,建立農業生產、供銷、信貸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集約化生產才是未來農資經銷的發展方向。2016年下半年,利用在榆樹市五棵樹鎮的客戶資源,鄧國東成立了國東農業機200多戶農民入社,以土地托管、農機具服務、訂單農業生產等方式為社員切實解決種地難問題。這不,剛過了春節鄧國東就給社員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合作社已和附近的酒廠簽訂了300公頃的釀酒高粱訂單,給社員統一發放高粱種子、化肥等產品,并提供農機服務,統一收割發送至酒廠并結算,這其中還由合作社統一做授信,提供小額貸款等便利,待高粱回收以后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鄧國東還透露,近期在談的彩色馬鈴薯等特色種植產業項目正在落實中,屆時,將會解決全部社員的種植難題。有了合同的保障,社員們再也不用考慮外出務工,都能安下心來種地了。 記者手記:要讓農民安心種地 賣糧難,賣農資更難!農民和農資經銷商就像一條繩上的兩個螞蚱,誰也跑不了,日子都不好過。吉林地區賣糧難的關鍵在于:一是種植結構單一,尤其是玉米,市場庫存嚴重飽和,再生產則再浪費;二是農產品再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等產業發展不均、銷路不暢,只能做到區域優勢,而不能走向全國市場乃至國際市場;三是跟風種植導致短時間內某種農產品過剩而長期不均衡。由此可見,一家一戶傳統的種植方式必須改變。文中提到的以專注訂單農業、特色農業、綠色有機農業、倉儲農業為特點的專業合作社則首先從供銷需求上真正地解決了農民種地難的實際問題,也符合了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的轉變要求。 而前文中提到的,農民被迫外出打工,看起來是無奈之舉,實際上則是順應了我國農業向規模化、現代化種植模式調整的發展趨勢。小農種植的弊端在于安于現狀和懶于思考,農民退出土地,讓具有經營頭腦的組織和企業管理土地則解決了多方面問題:一是響應國家和地區政策,發展綠色、特色產業;二是便于結合上游資源,對口加工企業和國內外需求訂單,做到訂制化生產;三是符合我國農業向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發展的趨勢;同時還有利于保護土壤、節約水資源、保證糧食安全。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吹響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角,唯有變革,我國農業的潛力才能挖掘出來,才能持續發展,農資行業也才能有用武之地,也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愿涉農企業,尤其農資企業能組織更多的專業合作社,并能引導、培育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真正讓種地的農民能安心種、也愿意種,共同去營造美好未來。 |
相關閱讀 |
農資經銷商如何快速引爆農資終端市場? |
農資經銷商是等著被消滅,還是轉型自救? |
農資銷售越來越困難,農資夫妻店如何突圍轉型?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