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改革到底在改什么,能否促進農民增收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 9:57:00 |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民生存的基礎。為了能夠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中央高層多次關注和部署相關工作。近日,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較好進展,實現了今年農村工作、農業發展的良好開局。 農業“供給側”改什么? ——破解資源錯配 增加有效供給 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關乎民生,更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矛盾,亟待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捋順”思路,進一步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從農業供給側角度出發,為破解農業發展中的矛盾與挑戰開出了“藥方”。 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農業改革到底是在改什么?從上述文件和官方多次表態來看,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 “在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的同時,農業結構性矛盾逐漸顯現,矛盾主要體現在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5月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此前指出,這種資源的錯配已經成為現下農業供給側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有大量的缺口,另一方面有大量的過剩。比如說大豆缺口是8000多萬噸,需要大量進口,但棉花、玉米卻有大量庫存。” 改革進展如何? ——農業發展開局良好 正重點推進多領域結構調整 今年以來,農業供給側改革進展如何?余欣榮表示,今年農業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目前農業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比較好的進展,實現了今年農村工作、農業發展的良好開局。” 農業部表示現階段正在重點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具體包括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來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 余欣榮稱,農業部專門編制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對“十三五”時期主要作物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作了總體設計,其目的就是引導各地按照科學的、生態的和可持續的要求,按照功能區的布局,進行科學調整。 來自農業部的預測顯示,“種植業改革開局良好”。農業部預計今年玉米意向種植面積調減20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恢復性增加,預計今年可增加600多萬畝。 “從改革重點來看,中央所布局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跟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略有不同,農業改革重點包括‘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程國強稱。 程國強解釋稱,“去庫存”是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降成本”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在價格提不上去、補貼無法增加的背景下,節約成本就是增效;“補短板”則是要加強基礎設施等農業薄弱環節的建設,增加市場緊缺產品的生產。 經營方式有何創新成效? ——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糧食生產主力軍 “近些年,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在上述發布會上直言。 在這方面,黑龍江省提出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社。黑龍江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1224家,總投入140.6億元,配備大型先進農機裝備5.2萬臺(套),入社農民18.4萬戶,自主經營土地面積1160萬畝。 發展合作社有啥好處?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局長鄭聯邦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合作社將分散農戶和零散土地組織起來發展合作化生產,加快推動了農業經營由小機械生產向大機械作業、小規模生產向大規模經營、粗放生產向集約經營轉變,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確保了農業增產增收增效。 早在2013年11月,官方就對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提出了要求。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 根據上述文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地位得到明確,這些經營主體相比傳統的小農經濟來說具有不少優點。 談及現階段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中新網記者,“農業合作社的經營創新還需要不斷加強”,現在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多數還停留在農機合作上,應盡快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的規模經營。 不難看出,這些新型經營主體都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之上,打破了此前個體農戶的“單打獨斗”,通過合作達到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的目的。 能否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補貼政策將進一步完善 除了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農業供給側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挑戰性越來越大。 為此,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 保障農民增收要從哪些方面下手?一般來說,農民收入的構成包括四個方面:家庭經營務農收入;外出務工收入;轉移性支付,包括政府補貼和社保;財產性收入,比如土地出租、房屋出租等。 “未來這四方面收入增長都面臨不小的挑戰”,程國強直言,從農業經營收入來看,全球包括中國在內農產品價格均處在低迷狀態,政策上又給價格設置了天花板,價格回升難度非常大;同時務工收入同樣面臨天花板,特別是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農民就業相對較難;再就是轉移支付,包括政府給農民的各種補貼;而財產性收入和土地經營制度有關,如果不釋放紅利,繼續增收很難。 “探索農業結構調整新途徑和發展方式轉變新突破,相應的農業補貼政策也會顯著地調整并進一步完善。”在李國祥看來,全國范圍內歸集糧食直補、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且歸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可能性比較大,同時讓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主體能夠成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的一部分收益主體。 對此,農業部也表示要加強補貼政策對農業改革的支持。余欣榮說,為維護玉米調整區農民的利益,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整合了32.5億元資金支持玉米結構調整,重點用于補助發展糧改飼和糧豆輪作;同時,對玉米收儲制度作了改革,由過去的臨時收儲政策改變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另外還將推動完善漁業油價補貼政策和其他支持漁業發展的轉方式政策。 |
相關閱讀 |
2014玉米秋收適時而定促增產 |
這60個農藥復配小妙招,招招有奇效,趕緊收藏 |
特殊天氣農業技術去哪里了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