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除了是經濟的飛速發展,那就是環境的污染。環境污染加劇帶來的是農產品(食品)質量事件頻頻曝光,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日益走俏。不少地方的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看準商機,紛紛投資有機農業。市場上很多有機農產品價格比普通農產品高好幾倍,仍然十分好銷。很多消費者相信,有機農產品比普通農產品更安全、口感更好、更有營養、更有益環境。有機農產品真像商家宣傳的那么好嗎?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有關方面的專家。
有機農產品質量管理極為嚴格,但并非絕對安全。省農科院食檢所所長劉賢金分析說,有機農產品不用化學農藥,但不等于不用農藥,它們都是從動物、植物或者天然礦物質中提取的,比如硫磺、除蟲菊、毒魚藤等,同樣具有毒性。由于天然農藥不像化學農藥那么有效,真菌、細菌、蟲害來襲的時候,植物自己也會合成出有毒的天然殺蟲劑。另外,有機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施用畜禽糞肥,如果含有病菌、寄生蟲蟲卵,它們就會污染農產品,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為此,專家提醒消費者,不要以為有機農產品干凈,可以直接食用,吃的時候還是應該認真洗凈。 那么,有機農產品是不是更有營養?為確定普通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在營養價值方面的差異,各國專家進行了許多研究,但得出的結果卻并不一致甚至還相互矛盾。聯合國糧農組織因此得出結論,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有機農產品在營養價值方面比普通農產品更勝一籌。省農科院食檢所副研究員李優琴說,“更有營養”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人體需要很多不同種類的營養,比較有機和非有機產品的時候,是比較所有還是其中某幾種營養成分?而且這種成分多了,那種成分必然減少。為此,專家對消費者提出建議:如果你不差錢,吃有機的當然好。但普通人與其省吃儉用每天只吃一個有機蘋果,不如用同樣的價錢,每天多買幾種蔬果吃。
有機栽培方法對改善農產品口感有好處,但不是決定性因素。今年1月17日,省優質稻米現場品嘗評比中,由省農科院糧食所選育的“南粳46”得分最高,被公認為“江蘇最好吃的大米”。記者問現場的省農委種子站站長鄒芳剛和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如果一個普通品種的有機大米與用普通方法栽培的“南粳46”相比,哪個好吃?兩位評委回答說,當然是“南粳46”好吃。一種大米好不好吃,品種是最重要的因素,大致要占九成的比重。其次是好的栽培方法以及優良的水土、氣候條件。前者是內因,后者是外因。一個好的品種,如果栽培方法不當,種出的大米可能不好吃,但如果是差品種,那無論怎么種都不會好吃。
不用農藥化肥,有利于降低當地農業面源污染,但我們還應看到“硬幣的另一面”。美國一份研究報告稱,如果不用化肥,就需要更多的牲畜糞便肥料,粗略估計美國本土必須養比現在多4倍的牛,基本上整個美國都快淪為牧場了。有機作物會大幅降低單位產量,如果歐洲嘗試通過有機作物自給自足的話,那么就需要再另外開拓2800萬公頃農田,其面積相當于法國、德國、英國和丹麥各國森林覆蓋面積的總和。由此可見,有機農業不僅無法保護環境,反而會加劇糧食和環境危機。省農科院資環所常志州所長認為,有機農業固然應當提倡,但我們更應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不是完全不用化肥和農藥。有機農產品雖好,但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宜全面推廣。省農科院糧食所所長王才林說,有機水稻畝產量一般在500斤左右,不到普通水稻畝產的一半,如果全面推廣有機種植,一半的人吃好了,另一半的人就會餓肚子。從價格來看,有機大米比普通大米貴幾倍,即使是在生活水平很高又是有機農業發源地的歐洲,有機農產品也只是少數高收入人群消費的貴族食品。鑒于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嚴峻的供求形勢,我們應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三品”并舉,既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又要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