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棉盲蝽、盲蝽象、番花蟲、花葉蟲、小臭蟲
分布為害:棉盲蝽是幾種為害棉花的盲蝽象的總稱,同屬半翅目,盲蝽科。在我地為害棉花的盲蝽主要有綠盲蝽和中黑盲蝽,前兩年以綠盲蝽為主,近幾年中黑盲蝽發生嚴重,為害性最大。
發生規律:一般棉田以綠盲蝽危害為主。綠盲蝽一年發生4—5代,以第2、3代危害較重。發生時間長,若蟲12—30天,成蟲37—56天。棉盲蝽卵在苜蓿、果樹以及棉花的枯枝和田間雜草中越冬。當年4月上旬越冬卵開始孵化,成蟲于4月中旬—5月上旬出現,6月上旬—中旬第2代成蟲盛發時遷入棉田,多在棉株嫩頭上危害,6月下旬—7月下旬是對棉田危害最嚴重時期,造成破葉和花蕾脫落。8月下旬第4代成蟲羽化,遷出棉田,又回到越冬寄主上生活,直至10月上旬進入產卵越冬時期。棉盲蝽喜歡溫暖潮濕,溫度在25~30℃,最適宜繁殖。盲椿象成蟲有轉移遷飛的習性和趨光性,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5時以后,在棉株頂部活動,中午多在棉株的中部及葉背面休息。綠盲蝽在本地一年發生5代,以2至3代危害棉花,時間從6月中旬至8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是危害盛期。
為害特征:棉盲蝽以成蟲、若蟲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棉株嫩頭、嫩葉、花蕾、幼鈴,吸收棉組織汁液。棉苗生長點受害變黑干枯,形成子葉肥大的“公棉花”;稍大時頂尖被害,主莖停止生長,形成叢生的不定芽及多頭棉。見到心葉帶有黑點就能找到蟲子,心葉被害,繼續生長,葉面皺縮,形成殘缺畸形。陰雨天或澆水后,嫩莖、嫩尖最易受害。幼鈴、幼蕾受害后,先形成黑褐色斑點,最后干枯脫落,形成空枝,葉枝叢生,利于害蟲繁殖,造成大幅度減產。
防治措施:1、合理施肥,及時整枝打頂,防止棉花徒長,除盡棉田及地邊雜草以減少蟲源,減輕棉盲蝽危害。
2、早檢查、勤檢查,一般棉盲蝽達到3%,百株幼蟲1-3頭時應及時防治。
3、由于棉盲蝽成蟲具有遷飛性,成方連片的棉田,應盡量在害蟲發生初期集中噴藥以確保防治效果。
4、藥劑防治可于5月中旬—9月中旬棉盲蝽發生盛期及時進行防治,用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混配1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30毫升兌水進行噴霧。馬拉硫磷1000倍液、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克鈴蝽100毫升進行噴霧防治。防治關鍵期為若蟲期,關鍵時期所有棉田進行統一防治,以防止成蟲串飛。由于成蟲串飛,每次噴藥后都有殘蟲,應連續多次噴藥,生長快、密度大的棉田和雨水多的年份更要注意管理,加強防治,每5--7天用藥1次,連續防治3~4次。注意在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5點以后用藥防治效果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