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葡萄霜霉病 |
癥狀: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能危害新梢、卷須、葉柄、花序、果柄和幼果。葉片受害,在葉面上產生邊緣不清晰的水漬狀淡黃色小斑,隨后漸變淡綠至黃褐色多角形病斑塊。天氣潮濕時,于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霜霉狀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發病嚴重時,病葉枯焦,早期脫落。嫩梢受害,初生水漬狀、略凹陷的褐色病斑,天氣潮濕,病斑上產生稀疏的霜霉狀物,后期病組織干縮,新梢生長停止,彎曲枯死。卷須、葉柄、幼花序有時也能被害,其癥狀與新梢相似,于病部產生霜霉;如若早期侵染,則最后變褐、干枯及脫落。幼果受害,病部褐色,變硬下陷,上生白色霜狀霉層,軟腐,但在果粒表面很少產生霜霉,萎蔫后脫落。果實著色后不再被侵染。葡萄霜霉病一般多于7月份開始發生,7月中、下旬發病漸多,8-9月為發病盛期。但在5-6月份低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于6月中旬也可以開始發病。果園低洼,植株過密,棚架過低,枝葉過密,通風透光不良時,則發病較重。葉片受害,最初在葉面上產生半透明、水漬狀、邊 葡萄霜霉病緣不清晰的小斑點,后逐漸擴大為淡黃色至黃褐色多角形病斑,大小形狀不一,有時數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黃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空氣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霉狀物(病原菌的孢子梗與孢子囊)。后病斑干枯呈褐色,病葉易提早脫落。 病原:病原為葡萄單軸霉 Plasmopara uiticola(Berk.dt Curtis)Berl. Et de Toni.,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在露地栽培條件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葉中越冬,在暖冬地區,附著在芽上和掛在樹上的葉片內的菌絲體也能越冬。其卵 葡萄霜霉病孢子隨腐爛葉片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左右。翌年春天,氣溫達11℃時,卵孢子在小水滴中萌發,產生芽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到寄主的綠色組織上,由氣孔、水孔侵入,經7—12天的潛育期,又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孢子囊通常在晚間生成,清晨有露水時進行侵染,沒能侵染的孢子囊暴露在陽光下數小時即失去生活力。空氣高濕與土壤濕度大,利于霜霉病的發生。降雨是引起該病流行的主要因子。孢子囊形成的適宜溫度范圍為13--28℃,最適宜溫度為15℃;孢子囊萌發的溫度范圍為5—21℃,最適宜溫度為10—15℃;游動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范圍為18—24℃。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游動孢子的萌發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時才能進行。不同品種對霜霉病的感病程度不同,歐亞品種群的葡萄易感病,歐美雜交品種較抗病,美洲品種較少感病。果園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利于發病;氮肥施用過多,樹勢過旺,通風透光不良也利于發病。 防治措施:一、徹底清除落葉 細致修剪,剪凈卷須、病枝、病果穗,并將其清除于設施外或深埋,以減少病原。 二、選用無滴消霧膜做設施的外覆蓋材料 并在設施內全面積覆蓋地膜,降低其空氣濕度和防止霧氣發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游動孢子的萌發侵染。 三、調節室內的溫濕度 特別在葡萄坐果以后,室溫白天應快速提溫至30℃以上,并盡力維持在32--35℃,以高溫低濕來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孢子的萌發侵染。下午16時左右開啟風口通風排濕,降低室內濕度,使夜溫維持在10--15℃,空氣濕度不高于85%,用較低的溫濕度抑制孢子囊和孢子的萌發 葡萄霜霉病,控制病害發生。 四、果穗套袋 消除病菌對果穗的侵染。 五、識別防治 發芽前地面、植株細致噴布3—50Be石硫合劑+100倍五氯酚鈉藥液,鏟除設施內的病原菌。發芽后每10天左右細致噴布1次殺菌保護劑,或點燃滅菌發煙彈或熏蒸劑。具體用藥可采用200—240倍少量式波爾多液、或27.12%銅高尚懸浮劑(300—4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或綠乳銅(800倍液)等。以上藥液應與8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80%代森錳鋅、惡霜菌酯(800倍液)、38%惡霜嘧銅菌酯(800液)、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700倍液)、72%霜露速凈(600倍液)等藥液交替使用;或與克露發煙彈、克霜靈發煙彈、百菌清煙熏劑等交替使用。注意藥品使用時,不可用同一品種藥品連續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為提高葡萄的抗逆性與防治效果、增加產量,噴灑非堿性農藥時,可摻加600倍“果寶”或1000倍旱澇收。 |
相關作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