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糧大縣種子市場亂象調查,發現了什么? |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1-9-13 9:23:00 |
9月2日,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這是一位村民購買的“三無”種子。 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秋種將至,《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皖北地區一些產糧大縣采訪了解到,由于種子市場全鏈條、全流程監管仍存“盲點”,即重視生產經營環節、忽視終端使用環節,同時受限于難以入戶調查、“被動接受投訴再調查”、證據缺失難以追溯等,這些縣頻現包裝袋上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名稱、無國家審批文號的“三無”小麥種子,被老百姓稱作“白皮袋”種子。 亂了市場、傷了科研、坑了農民……部分種糧農民、種子經銷商、專家人士反映,這些“白皮袋”種子帶來多重危害,不僅擾亂市場正常秩序,滋生正規包裝種子被“問題種子”擠掉的怪象,而且無視種業知識產權,損傷種業企業和科研機構育種研發積極性。由于大量“問題種子”來路不明,一些種糧農民擔心糧食減產,由此帶來的糧食生產風險激增,威脅農業生產安全。 “我們也知道這不是正規種子,但賣得便宜啊” 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宿州市埇橋區、宿州市靈璧縣等糧食主產區發現,不少農民家里堆放著五顏六色的“白皮袋”種子,皆屬于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名稱、無國家審批文號的“三無”種子。 在懷遠縣包集鎮、靈璧縣楊疃鎮等地,多位農民購買了“白皮袋”種子,并說這已不算什么秘密了,“我們也知道這不是正規種子,但賣得便宜啊。”9月3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靈璧縣一位種糧大戶家里看到,白色、紅色、藍色三種顏色的“白皮袋”種子整齊地堆放著。“我今年種了230多畝地,買了1萬多斤種子,銷售方說這是鄭麥136和徐麥35兩個品種,價格是2.4元/斤,而正規包裝種子價格是3.1元/斤。”這位種糧大戶說,這些種子從外地一個農場購買,他和周邊村民共買了5萬多斤,“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沒有收據。” 對此,靈璧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裴強表示,按照我國種子法第49條的規定,種子種類、品種與標簽標注的內容不符或者沒有標簽的,屬于假種子。“白皮袋”種子沒有標簽,就是假種子。一旦出現問題,不受法律保護。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種“白皮袋”種子不僅“見怪不怪”,價格便宜沒有收據,而且在一些地方“明目張膽”銷售,有的據稱已經占據市場“半壁江山”。在宿州市埇橋區永安鎮、懷遠縣雙橋集鎮等地,不少農民購買了“白皮袋”種子,說此類種子很暢銷,比正規包裝種子好賣些,有的村莊動輒購買成千上萬斤。 9月1日,懷遠縣一位農民指著購買的“白皮袋”種子說,前段時間,他和幾位村民一起去外地種子經銷商處購進4000斤左右“白皮袋”種子,每斤比市場價低約1元,經銷商說是啥品牌種子就是啥品牌種子,“我們老百姓也不懂真假。” “我就搞不懂了,這么明顯的冒牌貨,咋就管不住呢?”作為皖北一個產糧大縣暢銷小麥品種的銷售總代理,崔先生現在最頭疼的就是“白皮袋”種子打著該品種的旗號對外銷售。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這幾年該品種銷量逐漸上升,去年全縣銷售70多萬斤,今年已經銷售150多萬斤。令人氣憤的是,去年“白皮袋”種子不超過10萬斤,而今年與正規包裝種子銷售量差不多,已經占據市場的“半壁江山”。 亂了市場、傷了科研、坑了農民 當《經濟參考報》記者問及“白皮袋”種子從哪里購買時,多位農民要么不愿回答,要么說沒有留聯系電話,無法提供銷售源頭。宿州市埇橋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郭文華等表示,有的流動商販走街串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的農民經熟人介紹聯系外地經銷商,完成跨區域買種。 有的農資市場經銷商也公開參與售賣。宿州市光彩城大市場是農業農村部定點農資市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該市場采訪時發現,有的種子經銷商說倉庫里有“白皮袋”種子,有的則表示可以聯系買到這種種子。一位經銷商的店面里放著幾袋“白皮袋”種子,她介紹說,正規包裝種子賣2.6元/斤左右,而“白皮袋”種子1.8元/斤,這種種子來自周邊基地。 “問題種子”并非個案。今年以來,宿州市組織開展了打擊假冒偽劣“春風行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和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圍繞種子、化肥、農藥等重點產品,聚力打擊各類“三無”農資交易。據統計,今年1月至6月,宿州市共立案查處包括種子在內的違法案件145起。 亂了市場,是“白皮袋”種子帶來的一大危害。據受訪者反映,這類種子“橫行”鄉村,劣幣驅逐良幣,滋生正規種子被“三無”種子擠出怪象。靈璧縣一家農資經營店負責人無奈地說,以華成865品種為例,由于在當地很暢銷,一斤便宜0.5元的“白皮袋”種子大都以該品種之名對外銷售,往年該品種能銷售五六萬斤,今年只賣了2萬斤,部分市場銷量被“白皮袋”種子擠掉了。 傷了科研,“白皮袋”種子的生產者無視種業知識產權,損傷種業企業和科研機構育種研發積極性。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白皮袋”種子在鄉村大量存在,是一種極其不良的現象,不需要擁有知識產權就可以模仿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品質也沒有保障。如果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我國種業發展不可能走遠,“因為你的原創得不到尊重和保護,必然會損傷原創者的積極性。” 坑了農民,也是“問題種子”帶來的危害。懷遠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一中隊中隊長楊小山說,不少“白皮袋”種子來路不明,一旦出現事故,容易給農民造成減產損失,農民也很難維權。若售種范圍較廣,糧食生產風險就會增大。 鄉村頻現“三無”種子 監管部門發現難查處難 既然“白皮袋”種子危及農民、種子經銷商、研發生產單位等多方利益,監管部門為何沒能將其掃滅呢?一些監管部門、執法部門的干部表示,“沒有接到這方面的舉報”“此前沒有發現”。 一方面,鄉村頻現“問題種子”,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卻“蒙在鼓里”,問題出在哪里呢?多位監管部門干部認為,當前,種子市場全鏈條、全流程監管仍存“盲點”。種子市場監管涉及生產、經營、使用等多個環節,生產、經營環節被納入監管范疇,但使用環節尚未納入監管范疇,存在監管“真空”地帶,而大量“白皮袋”種子的產銷者正是鉆了這個空子。 “心有余而力不足。”裴強、郭文華等表示,監管部門主要對生產經營主體——種子經銷商等進行監管,而難以對終端使用者——用種農民進行監管。有的農民圖便宜,繞開正規渠道經銷商從外地直接購買“白皮袋”種子,如果沒有投訴舉報,監管部門往往“愛莫能及”,這也導致相關違法行為“發現難”。 查處難,既在于難以入戶調查,也在于“被動接受投訴再調查”。《經濟參考報》記者就走訪中看到的“白皮袋”種子采訪地方監管部門時,他們均說不知道有這種情況,并表示若接到投訴舉報,會及時調查處理。一位執法干部坦承,我們開展檢查的時候,主要是針對農資經營戶,無權到農戶家里開展調查,因其不屬于監管對象。到農戶家里開展檢查超出監管范圍了,如果發現買賣“白皮袋”種子行為,需要請農戶配合。 由于都是點對點聯系,容易出現證據缺失,導致監管部門往往難以追溯“白皮袋”種子源頭,違法行為難以“斷根”。靈璧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一中隊中隊長王智廣等表示,外地流動商販向當地農民推銷“白皮袋”種子,若減產農民投訴,但受限于沒有完整的票據信息,證據不好收集,監管部門無法溯源。 全鏈條監管讓“三無”種子無處藏身 《經濟參考報》記者最近在皖北地區多個產糧大縣采訪,多位種糧農民和種子經銷商反映,當地屢現被老百姓稱作“白皮袋”種子(包裝袋上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名稱、無國家審批文號的“三無”小麥種子)不僅擾亂市場正常秩序,無視種業知識產權,損傷種業企業和科研機構育種研發積極性,而且部分種子來路不明,由此帶來的糧食生產風險激增,威脅農業生產安全。 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中發現的問題,一些地方迅即開展整治行動,加大立案查處力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安徽省宿州市農業農村局決定,在全市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種子經營專項集中整治行動,堅持在突出抓好各類合法種子經營門店監管的同時,重點打擊城鄉接合部、農資集散地、農村集鎮等各類市場經營“三無”種子的違法行為。同時,對各類銷售“三無”種子和各類下鄉坑農害農典型案件及時予以曝光,切實讓坑農違法者無生存空間。此外,宿州市還注重組織利用各類媒體、懸掛宣傳橫幅、發放《種子法》《致廣大農民朋友的一封信》等方式,加強輿論宣傳引導,不斷增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普通群眾等生產主體的識假辨假能力和權益保護意識,自覺購買正規渠道經營的合法種子,拒絕各類違法經營的“三無”種子。 對于“白皮袋”種子等“問題種子”頻現鄉村一事,受訪人士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類問題并非只在皖北存在,在國內一些糧食主產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各地特別是產糧大縣要高度警惕“白皮袋”種子給農資市場和糧食生產帶來的疊加影響,重拳出擊整治種業市場怪象。 為推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堅決堵住“盲點”,消除糧食生產的潛在隱憂,變被動為主動,當務之急是開展“白皮袋”種子“斷根”行動。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一中隊中隊長楊小山和多位種子經銷商表示,要徹底整治局部地區點多面廣的“白皮袋”種子買賣行為,就應嚴格落實屬地責任,變“被動接受投訴再調查”為“主動下沉鄉村重擊怪象”,順藤摸瓜找出種業市場怪象的源頭,嚴厲打擊相關違法行為,將典型案例公之于眾,讓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 加強部門聯動,讓全鏈條、全流程監管“長牙齒”。受訪的多位執法干部認為,應全面排查梳理“白皮袋”種子暴露的生產、經營、使用等環節的監管“盲點”和漏洞,堅持露頭就打、循線深挖、徹查到底,實現精準打擊。各地要形成橫向跨多部門、縱向跨區域的聯動機制,避免單打獨斗,持續形成強力震懾。與此同時,堅持集中專項整治與常態嚴格執法監管相結合,始終保持對各類種子違法經營行為的高壓嚴打態勢,確保種子市場秩序規范、經營環境不斷優化。 完善法律法規,讓行政執法“不再模糊”。我國種子法第37條規定,農民個人自繁自用的常規種子有剩余的,可以在當地集貿市場上出售、串換,不需要辦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對此,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郭文華表示,執法部門難以界定種子究竟是自繁自用剩余的,還是在經營銷售的,給實際執法帶來了難度,建議修改明確、細化相關規定,確保行政執法順利開展。 加強制度建設,綜合施策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裴強建議,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購買、使用“白皮袋”種子行為,扎緊籬笆,不給不法之徒可乘之機;制定投訴舉報獎勵政策,確保投訴舉報渠道暢通,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讓原創者有尊嚴,嚴肅追究侵權者責任,盡快補齊種業振興短板,確保我國種業安全。 |
相關閱讀 |
2020年十大假農資案曝光!網絡售假人人喊打 |
山西省農業廳通報春季農資打假專項督查檢查結果 |
呼和浩特市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