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少妇三级全黄,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九大類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分析,建議逐步淘汰“沉默”的農藥品種
來源:中國植保導刊    2021-4-20 9:57:00
    

    筆者對我國目前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農藥進行梳理,結合病菌抗藥性及實際用藥情況進行評述,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由禾谷鐮刀菌、亞洲鐮刀菌、雪腐鐮刀菌、梨孢鐮刀菌、黃色鐮刀菌、燕麥鐮刀菌、串珠鐮刀菌等多種鐮刀菌引起。病菌侵染后主要引起莖基腐、苗枯、稈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影響最嚴重。該病為害不僅造成小麥產量和品質下降,病原菌還會產生毒性較強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嚴重影響食品安全。

    中國是小麥赤霉病發生頻率最高、受其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發病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麥區、華南冬麥區和東北春麥區。

    近年來有逐漸北擴西移的趨勢。選育種植抗病品種是預防赤霉病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抗性基因貧乏,且多為數量性狀遺傳,至今在生產中尚無高抗品種。

    生物農藥應用前景廣闊且符合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但目前尚無對該病高防效的生物農藥品種登記,相關的登記多以復配形式出現,暫時難以作為主力藥劑使用。化學防治仍是防控赤霉病最為直接、有效的主要措施。

    筆者對我國目前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農藥進行梳理,結合病菌抗藥性及實際用藥情況進行評述,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促進我國防控赤霉病農藥的創制與應用,為有效控制該病發揮積極作用。

九大類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分析,建議逐步淘汰“沉默”的農藥品種

    1  農藥登記現狀

    截至2020年5月20日,據中國農藥信息網數據顯示,我國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制劑產品共391個。其中,單劑211個,占登記總數的54%,混劑180個,占登記總數的46%。登記防控小麥赤霉病的農藥品種涉及38個有效成分,分為9大類(表1)。

    1.1  農藥類型

    1.1.1  生物農藥

    登記品種33個,占登記總數的8.4%;有效成分10種。動物源農藥有低聚糖素、氨基寡糖素。主要誘導小麥產生系統性抗性,本身無殺滅赤霉病病菌孢子和菌絲的作用。微生物源菌劑有枯草芽孢桿菌、蠟質芽孢桿菌、多粘類芽孢桿菌KN-03。這類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一系列次生代謝物質,對致病菌或內源性感染的條件致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抗生素類有井岡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四霉素,井岡霉素本身對赤霉病病菌活性不高,但能誘導小麥產生抗性。

    此外,還有抑制赤霉病菌產生毒素的作用。生物農藥共涉及8個配方組合,復配的化學藥劑成分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咪鮮胺銅鹽、福美雙。

    1.1.2  三唑類

    登記品種158個,占登記總數的40.4%;有效成分10種,涉及配方組合32個。該類殺菌劑是C14-脫甲基酶抑制劑,抑制真菌細胞膜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從室內毒力和田間藥效看,活性高的有戊唑醇、丙硫菌唑、葉菌唑。戊唑醇對小麥赤霉病有較高的防效。同時,能顯著降低籽粒中DON毒素含量,提升小麥品質,但過量使用會抑制小麥生長,是目前登記用于赤霉病防治最多的三唑類品種,達86個,涉及配方組合15個,常將其與咪鮮胺、氰烯菌酯、噻霉酮等混用。

    丙硫菌唑是在我國新登記的三唑類殺菌劑,具有廣譜殺菌特性,能降低籽粒中DON毒素含量。但使用后產生的代謝物對人體有一定影響,應加強使用時的安全保護。葉菌唑用量低、防治范圍廣,對赤霉病效果顯著。丙硫菌唑與葉菌唑在國內的原藥、制劑登記企業較少,目前登記產品只有4個,分別為丙硫菌唑、葉菌唑、丙硫·多菌靈、丙硫·戊唑醇。

    由于這兩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病菌的活性高,且均已過專利保護期,未來一段時期登記數量、生產能力可能會有暴發式增長,在防控小麥赤霉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氟環唑于2012年起在我國登記防控小麥赤霉病,登記數量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1.1.3  苯并咪唑類

    登記品種265個,占登記總數的67.8%;有效成分3種,分別是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和丙硫唑,涉及配方組合20個。該類殺菌劑作用于赤霉病病菌的β-微管蛋白,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

    多菌靈對小麥赤霉病防效較高,是最早防治赤霉病的傳統藥劑,農戶認可度高且成本低。但由于長期、單一、重復使用,導致赤霉病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不斷上升。周明國等研究表明,在已對多菌靈產生抗性的地區使用多菌靈防治赤霉病,會顯著刺激病菌產生DON毒素,影響小麥品質。甲基硫菌靈在植物體內轉化為多菌靈起效,與多菌靈相比,內吸性和持效性更好,防效也高于多菌靈。但同樣存在抗藥性問題。

    丙硫唑又稱丙硫多菌靈,2016年開始登記用于防控赤霉病,與戊唑醇混配登記。苯并咪唑類藥劑在我國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已有40年以上的歷史, 由于作用靶標單一,極易產生抗藥性。1994年江蘇首次發現多菌靈抗性菌株,到2018年抗性菌株頻率已達62.9%。

    有研究表明,當某地赤霉病病菌對多菌靈抗性頻率在5%時,使用多菌靈的防效在90%以上,當抗性頻率上升至10%時,使用多菌靈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僅為60%左右,因此,在赤霉病病菌抗藥性頻率高的地區不提倡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及其復配劑。

    1.1.4  咪唑類

    登記品種54個,占登記總數的13.8%;有效成分3種,分別是咪鮮胺、咪鮮胺錳鹽和咪鮮胺銅鹽,涉及配方組合10個。咪鮮胺高效、廣譜、低毒,抑制麥角甾醇生物合成,具有保護和鏟除雙重作用。

    同時,具有內吸和傳導性,對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種作物病害有顯著防效。目前登記用于赤霉病防治的咪鮮胺單劑較少,主要是與戊唑醇的復配劑,登記數量達33個。咪鮮胺錳鹽、咪鮮胺銅鹽的殺菌活性比咪鮮胺更高,錳鹽、銅鹽還有促進作物光合作用、改善代謝、增加糖分、提高品質的作用。

    另外,咪鮮胺乳油在部分作物上可能有藥害,而咪鮮胺錳鹽、銅鹽相較咪鮮胺安全性更高。

    1.1.5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

    登記品種20個,占登記總數的5.1%;有效成分5種。該類殺菌劑屬于真菌復合體Ⅲ抑制劑,抑制細胞的線粒體呼吸致其死亡。與其他類型殺菌劑相比,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對鐮刀菌的活性不高。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活性相對較強,具有保護、治療、滲透和傳導作用,除了對病菌的直接作用(抑制孢子萌發)外,還能提高谷物的氮吸收,促進其快速生長,提高產量。

    嘧菌酯殺菌譜廣,對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綱的多種病原菌有效,滲透性強。醚菌酯殺菌譜不如嘧菌酯廣,且因開發較早,抗藥性問題也更明顯。烯肟菌酯是我國首個研制成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殺菌譜廣、活性高、毒性低、對環境友好等特點,并兼具預防與治療作用。

    肟菌酯與烯肟菌酯特性基本相同。同時,也能促進植物生長、提高產量、改善品質。但也有研究發現,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可促進赤霉病病菌DON毒素的生物合成,提高小麥的毒素污染水平,需慎重使用。

    1.1.6  氰基丙烯酸酯類

    登記品種3個,有效成分1種即氰烯菌酯,單劑1個,混劑2個,分別是氰烯菌酯與戊唑醇、己唑醇混配。氰烯菌酯是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創制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于2007年登記上市,作用機理是通過抑制馬達蛋白肌球蛋白-5來破壞赤霉病病菌的細胞骨架,被殺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確認為全新的殺菌機理,與現有防控赤霉病的其他藥劑無交互抗性。

    氰烯菌酯不僅對小麥赤霉病具有高防效,還能大幅降低籽粒中DON毒素含量。有研究表明,使用氰烯菌酯可以將赤霉病指數和真菌毒素水平降低80%以上,使籽粒中毒素含量符合1,000 μg/kg的國家標準,保障了食品安全。該藥劑屬于專化型殺菌劑,殺菌譜狹窄,僅對鐮刀菌有效果,對小麥上其他非鐮刀菌引起的病害基本無效;且作用位點單一,選擇性強,存在一定抗藥性風險。建議在生產中使用復配劑。

    1.1.7  酰胺類

    登記品種2個,有效成分2種,分別是萎銹靈、氟唑菌酰羥胺。作用機理與防控赤霉病的其他藥劑不同,是抑制真菌線粒體呼吸的復合體Ⅱ,即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

    萎銹靈是美國研發的第1個酰胺類殺菌劑,于1969年上市,與戊唑醇混配。氟唑菌酰羥胺是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的第1個專用于赤霉病防控的殺菌劑,2019年在我國登記上市,劑型為200 g/L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該產品防治赤霉病的效果突出,并能大幅降低小麥籽粒中DON毒素含量,明顯提高小麥產量;缺點是殘效長,應注意殘留問題,使用時可考慮與其他藥劑品種混配,減少其用量。

    1.1.8  多靶標位點類

    登記品種40個,占登記總數的10.2%;有效成分2種,分別為有機硫類的福美雙和有機氯類的百菌清,均為廣譜、保護性殺菌劑,對多種真菌病害具有預防作用。作用機理是抑制真菌細胞中三磷酸甘油醛脫氫酶活性,干擾細胞新陳代謝。百菌清無內吸傳導作用,但噴灑到植株葉片后有良好的黏著性,耐雨水沖刷,因此持效期較長,常與戊唑醇混配。

    福美雙在很長一段內主要用于種子和土壤處理,目前也已廣泛用于葉面噴施,與甲基硫菌靈、戊唑醇或硫磺混配防治赤霉病。福美雙、百菌清作用于赤霉病病菌多個靶標,不易產生抗性。但這類殺菌劑單獨使用難以有效控制赤霉病,常與其他農藥混配使用。

    1.1.9  其他類

    登記品種3個,有效成分2種,分別是喹啉銅、噻霉酮。喹啉銅是一種保護性低毒殺菌劑,屬有機銅螯合物,廣譜、高效、低殘留、使用安全,對細菌、真菌性病害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噴施后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層嚴密的保護藥膜,與植物親和力較強,耐雨水沖刷,藥膜緩慢釋放殺菌的銅離子,抑制病菌的侵入、萌發,從而達到防治目的。噻霉酮也是一種廣譜殺菌劑,其作用機理是破壞病菌細胞核結構,干擾細胞新陳代謝,可用于預防和治療多種細菌、真菌性病害。這類藥劑對赤霉病的防效一般,多與戊唑醇等混配使用。

    表1  我國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農藥品種有效成分及配方數量

九大類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分析,建議逐步淘汰“沉默”的農藥品種

九大類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分析,建議逐步淘汰“沉默”的農藥品種

九大類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分析,建議逐步淘汰“沉默”的農藥品種

    1.2  農藥劑型

    登記的主要劑型有8種:懸浮劑、懸乳劑、可分散油懸浮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水劑、可濕性粉劑、乳油。其中,懸浮劑108個,占登記總數的27.6%;懸乳劑4個,占1.0%;可分散油懸浮劑1個,占0.3%;水分散粒劑3個,占0.8%;水劑5個,占1.3%;水乳劑35個,占9.0%;可濕性粉劑231個,占59.1%;乳油4個,占1.0%。可濕性粉劑最多,其次是懸浮劑。

    1.3  農藥毒性

    在登記的391個產品中,低毒的有350個,占登記總數的89.5%;微毒21個,占5.4%;中等毒性20個,占5.1%。登記產品以低毒為主。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1)使用多年的“老”農藥品種在目前登記用于赤霉病防治的產品中占比仍然很大。如多菌靈單劑及其復配劑登記數量183個,占登記總數的46.8%;甲基硫菌靈單劑及其復配劑登記數量81個,占登記總數的20.8%;戊唑醇單劑及其復配劑登記數量86個,占登記總數的22.0%;三唑酮復配劑登記數量42個,占登記總數的10.7%;福美雙單劑及其復配劑登記數量36個,占登記總數的9.2%。而近兩年新創制的登記品種只有氟唑菌酰羥胺,新登記的品種只有葉菌唑、丙硫菌唑,登記新品種數量之少,已不能滿足生產中選用新藥防控赤霉病的需要。

    (2)有的農藥品種因登記時間較長或抗性發展的原因,已不適合防控赤霉病;有的品種雖已登記但沒人用其防治赤霉病,處于“沉默”狀態;有些復配劑的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復配比例多且雜,或是配方缺乏科學性,給推廣和使用帶來不便。如戊唑·咪鮮胺,該復配劑登記數量36個,含量分為23%、24%、37%、40%、42%、45%、70%以及400 g/L 8 種,兩種有效成分的配比又分為 2∶1、1∶1、1∶2、1∶5,容易造成混淆。

    (3)在登記的391個產品中,過半的劑型為可濕性粉劑;對環境更友好的劑型如懸乳劑、可分散油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等較少。可濕性粉劑的缺點是懸浮率差,影響防效,且易阻塞植保無人機飛防噴頭,影響作業效率和效果;乳油的缺點是含有苯類溶劑,易污染環境。

    (4)近年來有關生防菌的報道不斷增多,生物農藥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品種已有較大增幅,但目前仍缺乏高效的藥劑品種,且單獨使用較少,多數需與化學農藥混用。

    3  對策與建議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赤霉病的發生將日益嚴重,小麥安全生產面臨更大挑戰,有效防控小麥赤霉病是保障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節。目前,化學防治仍是防控該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地區病原菌已對常用的防治藥劑如多菌靈等老品種產生抗性,防效下降,再用這些藥劑還會刺激DON毒素產生,影響小麥品質,亟需新型藥劑替代。農藥生產企業要加大研發力度,開發用于該病防治的新型、高效產品特別是生物農藥, 在滿足防治需求的同時確保小麥品質安全。

    建議農藥管理部門對目前已登記的部分藥劑品種進行復審,逐步淘汰處于“沉默”狀態的農藥品種;開通生物農藥登記的綠色通道,加快產品上市速度;對一些新登記的品種,拓寬混配范圍,增加登記廠家,以改變目前對赤霉病高效藥劑單一的狀況;逐步淘汰對環境影響大、防效不理想的落后劑型,開發有利于節約資源、對環境友好以及適用于高效藥械的劑型,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應堅持“主動出擊,預防為主”的策略,結合監測預警,在小麥揚花初期這一防控赤霉病的關鍵窗口期及時施藥。在病菌對多菌靈產生抗性的地區,推廣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和咪鮮胺及其復配劑等作為替代,推動防控赤霉病藥劑的升級換代,提高控病害、降毒素的效果。同時,推廣應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高效藥械,替代擔架式植保機、背負式噴霧器等防效差、效率低的藥械,提高施藥效率與效果。

相關閱讀
2010年農藥銷售額達518億元
我國農藥質量穩中有升
國際首個海洋微生物農藥終結“植物癌癥”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