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少妇三级全黄,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緊急通知:小麥條銹病大暴發,怎么防治?來看專家解答!
來源:農資經銷商    2021-2-19 8:48:00
    

    近日,全國農技中心發布了《2021年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全國發生趨勢預報》。全國農技中心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專家在對2021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進行分析會商的基礎上,綜合分析病蟲源基數、種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氣候等因素,預計2021年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呈重發態勢,全國發生面積14.28億畝次,同比增加17.5%。其中小麥條銹病對小麥生產構成安全風險,尤其要重點防范。

緊急通知:小麥條銹病大暴發,怎么防治?來看專家解答!

    小麥條銹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策略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三種銹病中發生面積最廣,對小麥生產最具毀滅性的氣傳葉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葉片早衰,灌漿不良,籽粒秕瘦,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這種病害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發生普遍,為害嚴重。條銹病在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云南等小麥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黃淮等地的冬麥區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麥區發生嚴重,一般流行年份可減產20%-30%,嚴重時可造成小麥絕收,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

    1、為害癥狀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鞘、莖桿、穗部、穎殼及芒上也可發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著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葉片初期形成褪綠條斑,后逐漸形成隆起的皰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近橢圓形,鮮黃色,在葉片上沿葉脈縱向排列成整齊的虛線條狀。后期表皮輕微破裂,散出鮮黃色粉末(夏孢子)。發病嚴重時,葉片表面布滿夏孢子堆,病葉向葉背縱向卷曲,病葉的背面也能產生條狀鮮黃色的夏孢子堆。小麥接近成熟時,在葉鞘和葉片背面形成短線條狀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表皮不破裂。葉背受害癥狀比葉面顯著。

    2、病原

    小麥條銹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柄銹菌屬條形柄銹菌小麥專化型,是專性寄生菌。條銹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麥,個別小種可侵染大麥、黑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該病菌有明顯的致病性分化現象,全世界已鑒定出的條銹菌生理小種近100個,我國已發現32個生理小種,條銹菌生理小種很易產生變異,1950年已來出現過5次優勢小種的改變。

    菌絲絲狀,有分隔,生長在寄主細胞間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麥細胞內養料,在病部產生孢子堆。夏孢子堆長橢圓形,裸露后呈粉狀,橙黃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單胞,淡黃色,大小(18-28)μm×(18-24)μm,表面有細刺,有6-12個散生發芽孔,排列不整齊。冬孢子堆多生于葉背,長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棍棒形或梭形,大小(30-53)μm×(12-20)μm,雙胞,褐色,下端色淺,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略溢縮,大小(36-68)μm×(12-20)μm,有中等長度的短柄。

    3、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是典型的遠程氣傳病害。其侵染循環可分為冬麥和春麥上夏孢子越夏,冬麥秋播出土后侵染秋苗,以菌絲體在葉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及春季侵染新葉流行4個環節。通常平原冬麥上的夏孢子在夏季麥收前,通過氣流遠程傳播到高寒地區的自生麥苗和晚熟春麥等寄主上越夏,作為主要的初侵染來源。秋季,高寒地區越夏的夏孢子隨氣流遠距離傳播至平原冬麥區后,遇有適宜的溫度(菌絲體和夏孢子的發育適溫分別為13-16℃、9-11℃)條件,導致冬麥秋苗感染,秋苗的發病開始多在冬小麥播后1個月左右。當旬均溫度下降到2℃以下之后,病菌以菌絲體在麥葉組織內休眠越冬。翌年小麥返青后,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蘇擴展,當旬均溫度上升到5℃以上時,開始顯癥產生夏孢子,持續20多天,夏孢子經氣流傳播到周圍返青后的麥苗新葉上,若遇雨或結露,病害逐漸擴大侵染,造成春季病害的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

    4、發生條件

    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及為害,除與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關系外,還與品種抗性、氣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關。

    1.菌源基數  菌源越夏或越冬積累量與小麥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系,越冬菌源量大,當茬品種抗性差,距越夏菌源近,冬麥區播種早,一般秋苗發病較重,翌年發病就會嚴重,反之則輕。

    2.品種抗性  不同品種對小麥條銹病的抗性存在明顯差異。一般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于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易感病。

    3.溫度  溫度對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有重要影響。溫度在0-32℃利于病害發生,氣溫高于36℃,病菌經2天即失去活力。冬季溫暖病菌越冬率高,返青拔節期遇高溫多雨天氣有利于條銹病春季流行。

    4.降雨  越冬菌源數量大,且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前提下,春季降雨是小麥條銹病流行的重要條件。早春干旱無雨或降雨少,早期條銹病少。早春有雨,有利于越冬菌侵染新葉,并點片發生,但中后期干旱,條銹病發病輕。早春雨水綿綿,條銹病發生早、迅速蔓延大流行。返青拔節期和后期均干旱,條銹病發生極輕。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條銹病普遍發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區條銹病中輕度流行。

    5.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因素中,作物布局、種植順序,以及作物熟制與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連作田菌源積累量多,鄰作田抗病力弱易發病。

    6.栽培管理  栽培技術通過影響田間菌源量和創造有利于小麥生長的小氣候及植株的抗病性而影響病害發生與流行。冬麥區播種過早、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糞肥、株間通風透光差、禾本科雜草嚴重,或抗病力減弱的情況下易發病。南方地區雨后排水不良、濕氣滯留的地塊發病重。

    5、綜合防治策略

    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工作,要貫徹落實“減少菌源為主,適期用藥防治”的植保方針,盡量采取農業措施控制病害發生,對非施藥不可的,應根據生產有機、綠色和無公害小麥田使用農藥的規定要求,選擇對口農藥進行防治。

    防治小麥條銹病,要堅持“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小麥條銹病一旦發生,蔓延很快,如果防治不及時,就會快速擴散,影響防治效果。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農戶可畝用有效成分烯唑醇8克,或三唑酮10克,或丙環唑10克,或腈菌唑4克、或醚菌酯9克,或氟環唑7.5克噴霧防治。重病田塊在首次噴藥7-10天再防一次。

    1.  有機小麥田條銹病的防治

    (1)種子管理。引進小麥種子時,可輪換選用抗(耐)病品種。

    (2)栽培管理。指導麥區合理布局小麥品種,避免種植單一小麥品種,不單種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種,應選種抗源類型不同的品種,減少病害的流行與蔓延;合理輪作換茬,不與寄主作物進行輪作、鄰作,提倡與葵花、大豆、油菜、花生、蠶豆、豌豆、馬鈴薯(土豆)、甘薯(地瓜)、南瓜、大蔥、大蒜、甜菜、煙草等非寄主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消除或降低土壤中殘留的病原菌,減少菌源;施足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合理施用氮、磷、鉀肥,促使小麥生長健壯,增強小麥抗病力;根據當地生態條件類型及條銹病的發生規律,在秋苗易發生銹病的地塊,適當晚播(常推遲播種5-7天),可顯著減輕秋苗的發病,減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晉、冀、魯、豫、陜、甘等秋播冬麥區每畝小麥保苗密度一般在12-25萬株;合理灌排,北方干旱區及發病重的麥田后期需及時灌水,減輕產量損失。南方多雨地區雨后清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避免積水誘發病害;及時清除狗尾草(谷莠子)、毒麥、節節麥、稗草、虎尾草、小蘗等禾本科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減輕病害傳播、蔓延;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防止小麥貪青晚熟,加重受害;條銹病發生重的地塊,在小麥收獲后徹底燒毀病殘體,隨后深翻26厘米以上,減少田間菌源量。

    (3)搞好預測預報。利用外來菌源空中孢子捕捉監測平臺和省、市農業生產信息通報,掌握周邊市、縣小麥條銹病發生動態,同時根據歷年夏孢子萌發時期及其消長規律,在冬麥播種23天后至拔節前或春麥田間發現病葉后,每5天查一次田,發現小麥條銹病輕發生,即田間平均病葉率發生程度達0.5%-1%,且有病害流行趨勢時,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有效消滅中心病株。

    (4)用生物農藥防治小麥條銹病。有三個施藥階段:在小麥苗期,每畝用10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5-20克,對水后均勻噴霧,兼防赤霉病、白粉病;在小麥返青拔節期或條銹病發生初期,每畝可用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農抗120)水劑333-500克,對水均勻噴施,隔7-10天噴1次,視病情噴施2-3次;在發病前的拔節期至抽穗期或條銹病發病初期,每畝可用短小芽孢桿菌QST2808菌株可濕性粉劑333-533克,對水均勻噴施葉面。

    2.綠色小麥田條銹病的防治

    (5)在使用上述綜合防治措施的基礎上,可采用非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非四毒(劇毒、高毒、高殘毒及慢性毒性)農藥及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規定的高效、微毒、低毒、低殘留等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有四個用藥階段:在小麥三葉期(約在小麥播種后20-30天),每畝可交替選用25%嘧菌酯懸浮劑50-60毫升,或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13-20毫升,對水后均勻噴霧,控制秋苗發病和春季流行;在返青拔節期后,小麥田發現中心病株,每畝可用30%醚菌酯懸浮劑70-100毫升均勻噴霧,兼防白粉病;在挑旗(孕穗)前后發生中心病團,且條銹病發病較多時,每畝可交替選用25%粉唑醇懸浮劑24-32毫升,或30%氟環唑懸浮劑20-30毫升,對水45-60升,均勻噴霧于小麥莖葉部;在抽穗揚花期,田間條銹病發病比較嚴重時,每畝可選用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60-70克,或10%己唑醇懸浮劑15-20毫升,或250克/升丙環唑乳油33-50毫升,對水后均勻噴霧,兼防小麥白粉病。

    3.無公害小麥田條銹病的防治

    (6)除采用上述措施防治條銹病外,可選用非三致、四毒和風險有限的農藥及符合無公害食品農藥使用準則規定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有四個用藥階段:在小麥三葉期零星發病時,每畝用11%環氟菌胺·戊唑醇懸浮劑20-40毫升均勻噴霧;在返青拔節期或條銹病發病初期,每畝用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36-45毫升對水后均勻噴霧,兼防小麥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在拔節至抽穗期、病葉率達20%時,每畝用70%氟環唑水分散粒劑8-12克,對水45-60升,均勻噴霧于小麥莖葉部。也可每畝用20%硫磺·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75克噴霧,兼防白粉病;在小麥揚花期前后、條銹病發病初期,每畝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120克,對水均勻噴霧。或每畝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50克均勻噴霧,兼防小麥白粉病、紋枯病。

相關閱讀
農藥市場繼續高位盤整,出廠價格依舊維持高位
中國農藥登記不允許登記情況大全及配方研制注意事項!
面對國內吡蟲啉原藥銷售幾家歡喜幾家愁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