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印發災后農作物生產恢復技術方案 |
來源: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2020-7-31 8:40:00 |
針對當前洪澇災情,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制定了《災后農作物生產恢復技術方案》,要求根據各種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和當地退水后秋冬光熱資源情況,以及按受災類型和受災程度,因地制宜開展災后農作物生產恢復技術指導,最大限度減輕因災損失。 一、科學判斷水稻是否需要補改種 水稻具有較強耐澇性,一般浸泡一天一夜,對稻苗生育影響較小;浸泡3-4天,只要有葉片在水面上,如果及時排水晾田,2天后追施葉面肥,仍然可以保苗。判斷水稻是否要補改種,要做到“三看”。 一看植株。排水后稻株仍為綠色,沒有腐爛,而且有一定硬度,排水后2-3天,剝查主莖,生長點呈晶亮狀,不萎縮,不渾濁,每穴有2-3個莖蘗存活的可以保苗;若水稻稻株容易拔斷,分蘗節變軟,外部葉片腐爛,則需要改種。 二看葉片。如葉片有綠色,葉鞘內部仍為綠色,或出水后3天能見到心葉抽出的可以保苗;若葉片失綠且腐爛,心葉已死則需要改種。 三看根系。拔起稻株,觀察根系生長情況,如果有白根或根系呈淡黃色,或者排澇后2-3天能見到新根露尖的可以保苗;若根系全部為黃根和黑根,且開始發臭的,則需要改種。 二、短期水淹農作物生產恢復技術措施 強降雨造成農田積水,但澇漬時間較短,在地作物恢復生長的可能性較大。這類地區應采取積極措施,排澇降漬,查苗補苗,加強田管,促進苗情轉化。 (一)水稻災后生長恢復技術措施 一是清溝排水,除澇保苗。立即開機或人工排澇,抓緊清溝除漬,旱地力爭在24小時去除田間積水,水田爭取在72小時內現苗,確保作物正常生長,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進一步理清田間溝系,做好“三溝”配套,預防二次澇漬。 二是查苗補苗,以稠補稀。對缺苗斷壟的田塊,通過移稠補稀或補種補栽等措施及時補苗,確保全苗。 三是增施速效肥,促進苗情轉化。澇漬之后,秧苗長勢較弱,土壤肥力流失較大,應及時增施速效肥料,適施磷、鉀、鈣,補足地力,促進苗情轉化。 四是及時防病治蟲。作物受澇漬后,植株素質下降,易受病害侵染。應加強病蟲測報,適時防病治蟲,控制病蟲害暴發流行。 (二)旱地作物災后生長恢復技術措施 一是及時排澇,清溝降漬。玉米、大豆、芝麻等旱地作物不耐澇漬,災后造成部分地塊積水嚴重,影響旱地作物生長發育。要盡快啟用排水設備,盡早排凈田間積水。同時及時疏通斷頭溝,開挖排水渠,進行田間清溝排水,使玉米、大豆等作物恢復正常生長。 二是早追提苗肥,促進緩苗。淹水地塊玉米、大豆等作物根系活力下降,部分養分因淋洗及沖刷造成損失,容易引起脫肥早衰。積水排凈后,應及時補施氮素化肥。玉米可每畝撒施5-10公斤尿素。有條件的地區可用無人機噴施葉面肥,一般用2%-3%的尿素與0.1%-0.2%磷酸二氫鉀的混合液或用0.01%蕓苔素內酯10-20ml,兌水50公斤進行全田噴霧。 三是培土壅根防倒。玉米、芝麻等作物在積水長期浸泡易造成傾斜甚至倒伏。要扶理植株,及時清除葉片淤泥,如果發生倒伏,要及時扶苗培土壅根,促進作物恢復生長。 四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由于田間積水,土壤水分飽和,易發生各種病蟲害。例如玉米莖腐病、大小斑病、玉米螟等。及時防病治蟲。要加強病蟲測報,適時早防,控制病蟲害暴發流行。 三、絕收地區災后農作物補改種技術措施 對于強降水后短期難以排出的絕收田塊,應根據積水排除時間早遲和農時季節的要求,及早考慮改種其它作物。基本原則是通過育苗爭取農時,改種高產高效作物。根據退水早遲,及早安排育苗,無地育苗的可借地育苗或統一進行工廠化集中育苗,待水退后,組織適時移栽。同時,積極采取應變技術措施,通過調整播種技術,如催芽直播、地膜覆蓋(旱地)等手段,彌補季節上的限制。 (一)播種時期與改種作物 8月上旬前(立秋)可以改種作物:重點改種綠豆、飼用玉米、鮮食玉米和蔬菜。適宜的蔬菜種類為:黃瓜、番茄、菜豆、空心菜、大白菜、小白菜、棵白菜、秋蘿卜等。 8月20日前(處暑)可以改種作物:重點改種蕎麥、速生蔬菜和反季節棚室蔬菜等。如食用菌、小白菜、青花菜、芫荽、菠菜、洋蔥、黃瓜等蔬菜品種。 (二)重點改種作物生產技術 一是改種青貯玉米。根據養殖及市場需要,結合當地自然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成熟期適宜、生物產量高、干物質含量高、青貯品質優、持綠性好、耐密抗倒、抗病抗逆、適應性廣的優質專用型或糧飼兼用型青貯玉米品種。種植密度適當增加,一般畝增500株左右,畝保苗5000株左右。淮北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7月下旬,江淮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立秋(8月4日),沿江江南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8月上旬。 二是改種鮮食玉米。選用早熟適宜本地品種,生育期為75天左右。淮北地區播種可延續到7月30日,江淮地區補種可延續到8月5日,沿江江南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8月10日。搶時搶墑,宜早不宜遲,鮮食玉米種植密度為3500-4000株/畝。 三是改種毛豆。毛豆采收期比常用大豆提早15-30天,可以作為澇漬災后補種作物。可選用生育期短宜本地的早熟毛豆品種,生育期為65-70天左右,淮北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7月下旬,江淮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8月上旬,沿江江南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8月中旬。搶時搶墑,宜早不宜遲,改種毛豆適當增加密度,一般畝保苗2.8-3萬株。 四是改種雜豆。安徽省可以種植的雜豆種類較多,有綠豆、紅小豆、飯豆和豇豆等。可選用生育期短的早熟高產品種,淮北地區播種不遲于立秋(8月4日),江淮地區播種不遲于8月中旬,沿江江南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8月中旬。搶時搶墑,宜早不宜遲,改種雜豆適當增加密度,一般畝保苗1.5萬株左右。 五是改種秋馬鈴薯。馬鈴薯生育期短,產量高,效益好,可以安徽省洪澇災害發生后補種、改種的優選作物之一。利用秋季溫光資源種植秋馬鈴薯,選用中早熟品種,60天即可采收,馬鈴薯一般8月中旬就要下地種植,最遲種植時期不遲于9月上旬。一般行距60厘米,株距20-25厘米。采用稻草覆蓋種植技術更輕簡。 六是改種蕎麥。選用早熟適宜本地品種,生育期為60-70天。淮北地區播種可延續到8月15日,江淮地區播種不遲于8月20日,沿江江南地區秋播補種最遲可到8月25日。搶時搶墑,宜早不宜遲,甜蕎以條播為好,行距40厘米,畝播種量2-3公斤。 七是改種芝麻。選用早熟耐晚播芝麻品種,生育期為70天左右,淮北地區播種可延續到7月30日,江淮和沿江江南地區補種最遲可到8月5日。搶時搶墑,宜早不宜遲。芝麻一般以撒播為主,畝基本苗1.5萬株左右。 |
相關閱讀 |
水溶肥發展迅速背后的漏洞 |
新一代雜草及害蟲識別app工具在拜耳推出 |
淺談:2015—2030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