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血淚案例告訴你,做農業不要玩命堅持! |
來源:農資與市場雜志 2019-4-22 10:07:00 |
文章很長,希望想要進入農業、正在做農業的朋友都要看完... 農業部發文大力推進農業生產,鼓勵返鄉者留在農村創新創業。但,“農業不好做”、“農業不賺錢”等勸告或者忠言經常回繞在我們的耳邊。迷茫、迷茫、還是迷茫。 但迷茫之時,我們還需要搞清楚“失敗的原因”、“不賺錢的原因”、“虧本的原因”“經營不慎的原因”...... 其實,普遍虧錢不賺錢的原因有如下2個: 1、投入成本大于回報 做農業,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人力成本排除在外。平時說的投入成本基本上是生產資料、農業工具、聘用農業工人、租地等成本。 有一位干農業的老板說他的租地成本占整個營收的65%之多,一旦沒有足夠的利潤做支撐,虧錢是必然的。 除了租地,農業工人的工資、生產資料和各種水電的成本也是高的嚇人。 因此,做農業的人基本上會因為投入成本太大,看似有營收,實則是賠錢。 2、經營沒有差異化 跟風是整個農業的風氣,很多干農業的朋友看到身邊的養殖賺錢馬上就干養殖,種植賺錢馬上搞種植。 或許,這是小農戶朋友的經營狀態,但大規模的種養朋友也存在同質化經營的現狀。比如,搞臍橙種植的、搞大蒜種植的、搞養豬的...... 這些大戶朋友可能因為沒有差異化經營,所以倒在產業化和品牌化上。 10個農業血淚案例 或許,大家很少看到農業領域的失敗案例,有可能是他們虧錢的事件不足以震醒整個行業。 但農業領域的失敗案例很多,我們借助農業創業者和經營者的眼睛,挖掘或梳理出如下血淚創業案例,以便總結出經驗,照亮前行的路。下面10個案例,希望能炸醒還在農業領域堅持的人們。 1、因糧價低迷導致虧錢 老劉是江蘇盱眙縣舊鋪鎮舊鋪村種糧大戶,他原來是做工程的,幾年前流轉了2000多畝地種糧,每畝每年流轉費700元。由于流轉的土地都是丘陵崗坡地,土質貧瘠,且經常遇到干旱,前三年糧食產量不高,虧了100多萬元。后來他打了抗旱井,抗旱問題基本解決。 2015年,老劉種的小麥畝產700多斤、水稻1300多斤,對于旱地來說,這樣的產量已經很不錯了,沒想到稻子價格下降,雖然豐收了,卻沒有增收,只是勉強保本。 結論:糧價不穩定,價格變動沒有辦法避免,除了堅持之外,建議加大倉儲建設,借助錯時銷售。 2、因天氣原因導致賠錢 易崇良,今年55歲,早前在國企工作,經過商,也失敗了。老易在農業領域創業屬于第二次,本以為自己是農村人,種地不會有問題。但,同樣失敗。 2012年,老易率領工人晝夜開荒整地,建溝渠,修便道,他自選的20萬棵桂圓小樹苗終于落地。但由于天氣原因,價值十萬的樹苗還沒成果就已付諸東流。 其實,易崇良的失敗看似因為天氣,實則是對果蔬的特性和土壤等技術問題缺乏。 結論:當前90%的農民都是靠天吃飯,想要規模化經營必須借助智慧農業或者設施農業,避免靠天吃飯的惡果。 3、因銷售渠道不佳導致資不抵債 2009年,崔大有花費千萬元補償款與人合伙流轉了位于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城郊西董鎮的1000畝山坡地搞有機種養,并雇了100多個農民,同時還設置了大型飼料倉庫、大型青儲池、儲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個閉環鏈條。 事實上,2011年,崔大有的農場經營迎來了最好的時機。當年的銷售額加上政府補貼在600萬元以上,農場開始逐步盈利。然而,好景不長。由于他一開始的銷售渠道是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銀行等單位的團購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調整后特供市場繁榮不再,加上市場上對有機農產品認知程度不高,因此零售市場遭遇“0銷售”。但園區還要經營,崔大有虧著本經營,還要靠賣房補窟窿。 總結:種得好不一定賣得好,對于高品質的農產品一定要建立獨特的渠道,比如會員制、預售制,互聯網渠道等。 4、因盲目擴大規模導致虧錢 老徐,之前是家具廠的老板,公司營業額超過2億,但因為整個中小制造業越來越不景氣,老徐開始想轉型,看好農業領域,于是從種植業開始,在老家承包了土地。為了避免風險,一開始只是試種了幾十畝蔬菜,沒想到特順,菜價特好,幾十畝就賺了十幾萬。 老徐認為既然成功了那就全面開花吧,又承包了1500畝全部搞基礎建設和種植。沒想到,幾十畝的銷售難度和上千畝的銷售難度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賣不出去,沒辦法。1500畝的蔬菜,要么低價賤賣,要么送人,要么丟棄,這一下子損失慘重,幾百萬就不見了,沒辦法只能繼續努力。 至此4年時間,3000萬積蓄全部花完,老徐的農場不得已轉讓給朋友。 結論:謹記小步快跑,不要盲目貪大。 5、因依賴補貼導致經營失策 小宋原來是城市的白領,受政策感召返鄉創業,本想做勞務公司,結果在家里承包了農村的30多畝地,聽了村干部的話種植四季豆。什么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前期購買農具上就花了上萬元,犁地的人工加育苗種植就花掉了400多個工(一半以上是浪費的)費用大概花了5萬多元。然后四季豆需要上木條或者竹條插桿,這又花了接近3萬元等。承包土地的租金還好不算貴1萬元不到。 小宋本想著會有政府的補貼拿,后來才拿到一畝100元的補助,因為承包土地立項需要300畝以上,否則是不能立項的。 結論:做農業一定要熟悉三農政策,按照政策開展生產,但最好不要沖著補貼,否則會敗得很慘。 6、因經驗缺乏導致虧損 安徽的康瑋,碩士畢業后,本可選擇留在德國工作,但他選擇了返回故鄉。2012年10月,康瑋聯合三位同學在合肥城郊三十崗租下近300畝地和魚塘,總投入100多萬元,開始編織他的田園夢想。 事實也和很多人預料的那樣,在農場建起的第一年,一個又一個困難接踵而至,從土地平整、修路,到篩選種子和挑選肥料,不僅有技術難題也有資金難題。 康瑋的農場,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和轉基因種子。他說,蟲害不嚴重的話就盡量不管它,讓蔬果自然生長,給蟲子吃一點對質量影響不大。然而因為缺乏經驗,從2013年到2016年康瑋的農場每年都在虧本。 結論:如果跨界做農業,一定要做自己擅長的東西,不擅長的可以交給懂行的人做,比如農技和農田管理等,當然還需要快速學習。 7、因產品小眾導致虧50多萬 江西籍的劉先生返鄉創業,他心想只要把這些荒地利用起來,會大有前途。于是,劉先生說干就干,他把在杭州買的房子賣掉,回到家鄉租了300畝地搞起了農業。 這個舉動不僅村里人不理解,家人也堅決反對。劉先生不顧家人的反對種起了油茶樹,養起了泥鰍,因為這2個項目的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化,同時這2個項目又屬于小眾市場,所以,劉先生在兩年內虧損了50多萬。 結論:做小眾市場必須要有固定的客戶,或者產業化有保障,否則很難堅持到市場的認可。 8、因錢、技術跟不上導致經營困難 受政策感召,2014年12月26日,臨沂的張慶修注冊了家庭農場,種植桃子。前期,他投資了70多萬元,包括土地流轉花掉40多萬,開墾、修整、翻地等花掉近10萬,培育苗木、栽植管理花費10余萬元。4年時間,一直在投資,卻沒見到一分回頭錢。一開始是自己的積蓄,后來跟親戚朋友借錢,再后來是貸款。4年時間,園子一直不見效益。到現在,4年前的2萬多元的人工費還欠著。 “很多人知道家庭農場是國家提倡的項目,能看到其中的希望。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張慶修說,“現在都沒有錢投入了,缺資金和技術,真是騎虎難下。” 結論:農業投資是一個長期過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還要學會去融資。 9、因政策、環保監管迫使倒閉轉型 原材料上漲、國家嚴管環保,農資企業掉入經營深淵。兼并、并購事件頻頻。比如拜耳歷時兩年完成了對孟山都的收購。 隨著中國化工和先正達、杜邦陶氏、拜耳和孟山都的合并,全球農化行業第一梯隊格局由六大巨頭(先正達、陶氏、杜邦、拜耳、孟山都、巴斯夫)變為四大巨頭。同時,國內收購也沒有停止。比如,利民股份現金收購河北威遠生物等100%股權,揚農化工擬收購沈陽化工院,中化國際把參股企業江山股份的股權轉讓給福華科技。 結論:創新渠道、創新經營、抱團前行應該成為時下農資行業的寫照。 10、農產品電商無人問津 小張34歲,在廣東打工多年,小有積蓄,但因常年在外拼搏,家中母親無人照顧,過年回四川老家,聽人說當地政府正在全力支持返鄉創業,有補貼資金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于是小張帶著幾十萬積蓄,回鄉辦廠,想組織當地特色農產品通過網絡賣進城市。 然而,讓小張沒想到產品生產完掛到網上無人問津,各大網站做活動推廣,營銷經費花了不少,訂單卻很少,工人工資發放困難,整天愁眉苦臉道互聯網是個坑。 結論:互聯網時代,農產品不僅僅缺技術,還缺品牌和背書,想要靠互聯網賺錢要學會借力、借勢。 思考 農業是一個長期投資的項目,奉勸那些想賺快錢的人趕緊放棄,否則會輸得很慘。對于,未來農業要如何開局,建議思考如下3點: 1、緊跟政策,讓政策助力 做農業,不熟悉政策、不懂政策,將會很被動。因此,我們要了解國家三農政策的重點在哪里。 同時,還緊跟國家政策深度布局和切入,把我們的項目打造成符合國家政策的創業項目。 2、小步快跑、找到方向和積累經驗 因農業行業的特殊性,想要在農業領域尋找到機會,建議農業老板們要以“小步快跑”的姿態進來,并要沉下心虛心學習和經營。 通過小范圍試驗的方式摸清楚農業各個要素,并且打通各個渠道、跨界的環節,適時嫁接產業思維,做小、做精、做尖。 3、如果不行,趕緊撤退 有人覺得這句話很可笑。其實,這就是農業創業之道。有些堅持是有價值的,但有些堅持是毫無意義的,做農業玩命堅持真的不值得。 目前,做農業80%以上的朋友都是跨界進來的,對農業還是不了解,尤其是那些抱著“賺錢”心態的人。個人建議,熟讀國家政策,小步快跑,如果覺得不行,請趕緊走。 畢竟,干農業需要耐心和雄心,但更需要決心。一旦你抱著懷疑的態度進入農業,失敗早就埋下了種子。 最后,送給各位農業老板和農業領域的創業者一句話:做農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農業路上,有鮮花也有荊棘,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也一定有曲折坎坷的艱辛,需要時刻小心翼翼地前行。 做農業,懂農業本身只是基礎,怎樣放眼全局,迎來最終的勝利,還需掌握8條鐵律,不信來看! 懂政策 凡事要看大勢,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的三農問題,整體呈現人口持續流出、農業勞動力下降、村莊空心化等問題,客觀上形成了土地規模適度擴大的趨勢,也為外部資金、技術提供了可能。 但千萬要注意,農業是一個與政策關聯度極高的產業,過去常講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如今依然。 比如農業產業政策的調整,從2008年以來,國家為豬肉行業沒有少投入,如今生豬肉產能過剩,而牛羊肉整體短缺,所以從今年起到今后幾年,牛羊肉產業的加大投入將成必然。 懂農業 要搞農業,先得明白,什么是農業,或者至少知道農業不是工業。 常識出了問題,后果很嚴重。僅此一點,已讓多少投資競折腰,一些人在投資農業的時候天真地用工業投資的辦法搞農業規劃,幻想著像工廠一樣迅速建廠、調試、生產,不知農業是動植物生命的繁衍,受生物規律和自然氣候條件的根本制約,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和周期性。 沒有一個良好科學的規劃,是不能做持續、優質的農業的。牛肉沒有三年以上是出不了欄的,蘋果沒有五年功夫是掛不了果的,在鐵的自然規律面前,砸錢有什么用? 很多從事農業的人在用工業投資的辦法做農業,根本沒有想到農地是不能抵押的,農業的長周期對流動資金的占用是驚人的,結果因為資金鏈跟不上而困死在即將結出碩果的黎明前,讓人惋惜不已。 懂合作 你做農業的地必然是從農民手中流轉而來的,不管這個流轉是你直接與農民打交道,還是與當地政府打交道,從法律的角度看都沒有區別,因為土地歸根結底是農民的,你只是流轉了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既然如此,你想完全撇開農民而獨自贏利是不可能的,你的工人必須要雇當地的農民,你的配套支持離不開當地農民,你必須學會與農民合作。 聯想農業提出的理念,農業要掙錢,但不是排擠農民,而是與農民共贏,褚橙的成功因素之一也是讓農民得了實惠。 多少農業企業就因為與農民合作不夠,要么重蹈人民公社的覆轍,農民在地里的勞動完全可以讓掙錢變賺錢,要么糾紛麻煩不斷,整天鬧心,難以正常經營。嚴重的合約全毀,生產經營停頓,甚至形成社會事件,只能黯然離場。 懂營銷 這個問題提出來,好多從二三產業轉過來的會嘲笑,農業有營銷嗎?我承認農業營銷的水平很低,實際上目前只有銷售,還到不了營銷層次,但我必須說農業的銷售問題與二三產業有根本的不同。 農業的市場呈現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長期矛盾中,多少年來并無實質性的化解。 當你投資一個農業產業時,雖不能說像押寶一樣難以猜測,但至少不可能精確預測,多收三五斗的現象在全國各地、在年際間頻繁上演,多少相似的情景屢見不鮮。 更要命的是,農業的產出是農產品,是鮮活的,根本沒有辦法保鮮,注定銷售半徑有限,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工業品還可能壓庫待售,而農產品不管什么樣的價格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銷售出去,否則只能翻入泥土變成土肥,血本無歸。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一個地方的蔬菜只有幾分錢,另外一個地方可能正在吃著幾塊錢的高價菜,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運不到或者運輸成本大。 懂管理 農業企業也是企業,是企業就得有管理。不要以為農業企業就可以低水平管理,或者甚至可以不要管理。農業企業的管理對象最主要的是農民,別忘了,人民公社二十年,從來就沒有解決農民的管理問題。 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設施蔬菜生產而言,一個解決了農民勞動積極性的管理可以讓每個大棚贏利驚人,而不能有效調動農民積極性的管理可以導致大棚虧損。更不要說,農業企業管理環節眾多,完全是小管理,大效益。 在今年“哀鴻遍野”的生豬市場中,有的生豬養殖場竟然效益不錯,核心是管理換來了效益,完全標準化的科學喂養、完全規范的程序免疫、完全到位的疫病防控,節約了飼料、減少病死損失和相關費用,都轉化為良好的利潤點。農業企業,如今也走過了粗放經營的年代,開始精細化了。 而對于那些土生土長的農業企業家而言,管理就成了土包子與現代企業家的分水嶺。事實證明,做農業,小的靠能力,大的靠管理。 有些農業企業家做到幾百萬、幾千萬,再也上不去,關鍵是企業管理超出個人親力親為范圍,自己累還不松手,一手制造發展的天花板。 懂創新 如果把農業想得過于傳統,一投入可能就受挫,如果把農業想簡單了,經營一陣就失敗,這樣的情形太多了。 再沒有比農業傳統的產業了,但農民可以傳統下去,而企業絕對不能傳統下去。因為農民已經兼業化了、已經把務工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了。 想做特色農產品,如果產品的宣傳、包裝、產品質量控制體系沒有創新,注定是小打小鬧,不僅掙不了錢,可能還要虧損,因為你比農民的運營成本高。 想做傳統產業,如果不能把現代科技成果充分應用,不能把現代營銷理念良好運用,不能把品牌做亮,如何能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同樣是在經營農家樂,當大家都在釣魚、打牌、吃農家菜里打轉時,只有那些懂文化內涵、能農耕體驗、可享受自然的鄉村旅游相對勝出。 懂自己 到底投資農業為什么?如果要追求高額利潤的話,請遠離農業,農業做不到。請看看農業上市公司,哪個不是典型的低利潤、高市盈? 但農業卻是最可永續經營的產業,是人類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的基礎產業,是永遠不過時的朝陽產業。但做農業像養孩子,你急不得,總得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思想,因為地里的莊稼不因為你急而加快生長。 做好了的農業,短期的回報可能不豐厚,但長期的回報卻相當穩定。也像山間的清流,細小卻能長久地流淌。 更重要的是,投資農業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回報,一種工業和城市在受盡農業農村和農民支持而必須反哺的理性回報,也是一種境界,一種遠離喧囂追求自然重回田園牧歌的人生境界。 懂風險 風險對于農業而言似家常便飯,不僅種類遠遠多于工業,而且程度遠遠大于工業。農業風險可以歸納為5種: 自然風險 刮風下雨、旱澇冰雹、低溫寡照,這些大自然經常上演的現象工業是不考慮的,而農業卻實實在在地經受著影響,輕則減產降質,重則顆粒無收。 疫病風險 既然動植物是生命,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疾病,也可能輕度損失,也可能減產絕收,而工業也是沒有的。 市場風險雖工業也有,卻比農業的更難預測,更難對付。 政策風險 土地政策的收緊讓畜牧養殖場的用地變得有問題,產業支持措施的轉移讓補貼收入可能從此不再。 政治風險 地方官員的調整,有可能帶來人走政息的局面,曾經的支持承諾也可能難以兌現。 社會風險 農民的突然毀約或者合作沖突可能導致生產經營的中斷。而從主觀上看,還可能遭遇更難把握的決策風險、失敗機率較高的技術風險和本領恐慌下的管理風險。 這就是農業,絕不是危言聳聽,有鮮花也有荊棘的道路既陽光燦爛,也曲折坎坷,需要有準備而小心翼翼地前行。 |
相關閱讀 |
農民需求對接要精細化研究農民的需求 |
新時代種業發展,如何解決“有沒有、好不好”的問題 |
公安部:嚴打農資侵權假冒、化肥農藥非法添加、農資“忽悠團”等典型農資犯罪活動!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