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資,除了疲于奔命,真沒其他出路嗎? |
來源:農資導報 2019-3-18 9:09:00 |
在農資圈,常聽到這樣的無奈:除了做示范,搞觀摩,開農民會,沒啥好辦法。開會不一定賣得動,不開會肯定賣不動! 做農資,除了疲于奔命,真沒其他出路嗎?今天我們將通過一個老農資逆襲的真實案例,一起思考,互相啟發。 山東某蔬菜大縣的老羅是典型的老農資,他的境遇和很多農資人相似。上世紀90年代起步于供銷系統,經過20多年起起伏伏,如今做到掌控一方,成為周邊幾個縣域市場屈指可數的大經銷商。 老羅也做示范和觀摩,偶爾還開農民會;七八個人,服務周邊三四個縣,近10萬畝大棚區;從大路貨,到特種肥,近百個品種,一年銷量上萬噸,干得游刃有余。用他的話說,現在產品和銷售渠道都不是問題,因為功夫都下在了前些年。 筆者發現,近10年老羅在農資經營上做對的三件大事,恰好契合了市場營銷的三個核心工作。這些工作的關鍵作用遠超出很多農資人對營銷的認識。 老羅做對的第一件事是,找到了空白市場需求。在營銷學的理論中,營銷要解決的首個問題正是“辨識未被滿足的需要”。10年以前,農民的需求簡單粗放,經銷商只要品種齊全、貨源足,就能把控市場。而近10年,需求變的多元化。2005年前后,當地大田作物越來越少,大棚面積越來越大。老羅在幾個大棚鄉鎮走了一圈,敏感地察覺到種大棚和種大田的農資需求不一樣,氮磷鉀老三樣會越來越難賣。 速效、高效、功能化、有品牌的產品會有大市場。這是老羅做對的第二件事。在營銷學理論中,這就是定義、量度目標市場的規模和利潤潛力。老羅意識到,大棚種植在當地會成為絕對的主流,對速效、高效、功能化、有品牌的產品需求會越來越多。從那時起,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新產品上,包括進口高端肥料、專用肥料,還有各類新型肥料,水溶性肥料、特種肥料等等。 這期間,老羅選錯過,也吃過虧。后來他悟到,市場上好產品很多,但不是在哪里都能推得開。所以他做對了第三件事:定下一套選產品的標準,例如根據主流作物選產品,在功能上新老產品要互補,品牌要有一定影響力等等。同樣用營銷學理論看,老羅找準了適合自己的細分市場,以及適合該細分市場的供給品,滿足用戶的需求。多年經驗,讓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什么樣的產品在當地能推開,他一看一個準。 回過頭來再看,很多人到處搞示范,做觀摩,開農民會,多半是亂碰亂撞,才導致很難出效果,勞民又傷財。老羅的農資公司之所以干的輕松,賣的暢銷,就是把市場做深、做透,讓營銷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支撐銷售落地和轉化的系統工作。 從老羅的案例來看,做示范、搞觀摩、開農民會僅僅是銷售轉化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要完成系統的營銷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快速發掘市場需求,精準評估市場潛力,準確找到適銷產品,進而滿足用戶需求,甚至創造用戶需求?這是每個農資人都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當今農資行業,老羅代表了一大批有資源、有基礎、有潛力的傳統渠道商。當然,有老羅一樣的積累,卻把一手好牌打成稀巴爛的渠道商也大有人在。借鑒先行者的營銷經驗,肯定能讓自己少些彎路。 文章來源:農資導報(訂閱號:nzdbwx) 作者:焦培培 |
相關閱讀 |
化肥農藥購買實名制來了!25個縣市區全域推進 |
良種包衣技術防治700多種病蟲害是真的嗎? |
重慶:搭建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網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