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少妇三级全黄,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2018年16種重大病蟲草對38種常用農藥品種的抗藥性監測結果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2019-2-28 10:29:00
    

    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布了2018年16種重大病蟲草對38種常用農藥品種的抗藥性監測結果:其中,煙粉虱、二化螟、西花薊馬、赤霉病、麥蚜、稗草等抗病性與2017年相比,有所發展,所以關注并采取延緩手段。

害蟲抗藥性水平的分級標準

    1、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藥性狀況

    1.1 褐飛虱

    1.1.1 監測地區(見圖1)

褐飛虱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1.1.2 監測結果

    1.1.2.1 對新煙堿類藥劑抗性

    目前監測地區褐飛虱所有種群對第一代新煙堿類藥劑吡蟲啉處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000倍),對烯啶蟲胺處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1~12倍),對第二代新煙堿類藥劑噻蟲嗪處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00倍),對第三代新煙堿類藥劑呋蟲胺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4~201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褐飛虱對新煙堿類藥劑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1.1.2.2 對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抗性

    目前監測地區褐飛虱所有種群對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噻嗪酮處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300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褐飛虱對噻嗪酮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1.1.2.3 對有機磷類藥劑抗性

    目前監測地區褐飛虱所有種群對有機磷類藥劑毒死蜱處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9.3~34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褐飛虱對毒死蜱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1.1.2.4 對吡啶甲亞胺類藥劑抗性

    目前監測地區褐飛虱所有種群對吡啶甲亞胺類藥劑吡蚜酮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3~260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褐飛虱對吡蚜酮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1.1.3 對策建議

    根據目前監測結果,褐飛虱種群除對烯啶蟲胺、毒死蜱處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已對其他田間常用藥劑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飛虱防治過程中,遷出區和遷入區之間,同一地區的上下代之間,應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無交互抗性的殺蟲劑,避免連續、單一用藥。鑒于目前褐飛虱對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已產生高水平抗性,建議各稻區停止使用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防治褐飛虱;嚴格限制吡蚜酮防治褐飛虱的使用次數,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輪換使用烯啶蟲胺、三氟苯嘧啶、氟啶蟲胺腈等藥劑,延緩其抗性繼續發展。

    1.2 白背飛虱

    1.2.1 監測地區(見圖2)

白背飛虱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1.2.2 監測結果及建議

    目前監測地區白背飛虱所有種群對昆蟲生長調節劑類噻嗪酮、有機磷類毒死蜱等藥劑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對噻嗪酮抗性倍數65-66倍,對毒死蜱抗性倍數17-126倍);對新煙堿類藥劑吡蟲啉、噻蟲嗪處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對吡蟲啉抗性倍數1.8-9.2倍,對噻蟲嗪抗性倍數1.3-7.4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白背飛虱對以上藥劑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鑒于白背飛虱和褐飛虱通;旌习l生,且目前褐飛虱已對噻嗪酮產生高水平抗性,建議各稻區暫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飛虱,延緩其抗性繼續發展?紤]到新煙堿類藥劑對白背飛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在田間稻飛虱種群以白背飛虱為主時,可使用氟啶蟲胺腈、烯啶蟲胺、噻蟲嗪、呋蟲胺等藥劑。

    1.3 灰飛虱

    1.3.1 監測地區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鹽城市鹽都區和浙江省長興縣。

    1.3.2 監測結果及建議

    目前監測地區灰飛虱所有種群對新煙堿類噻蟲嗪、烯啶蟲胺,以及吡啶甲亞胺類吡蚜酮等藥劑處于敏感狀態;對有機磷類藥劑毒死蜱處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36-43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灰飛虱對以上藥劑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今后應繼續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數,在水稻生長后期當灰飛虱與褐飛虱混合發生時,不宜使用吡蟲啉、噻蟲嗪進行防治。

    1.4 二化螟

    1.4.1 監測地區(見圖3)

二化螟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1.4.2 監測結果

    1.4.2.1 對雙酰胺類藥劑抗性

    浙江東部沿海地區、江西環鄱陽湖地區、湖南南部地區二化螟種群對雙酰胺類藥劑氯蟲苯甲酰胺處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59-537倍);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處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3.7-58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酰胺抗性倍數增加幅度較大,浙江瑞安、江西上高、湖南攸縣種群抗性倍數增加都在10倍以上,達到高水平抗性。

    1.4.2.2 對大環內酯類藥劑抗性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種群對大環內酯類藥劑阿維菌素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0-307倍);江蘇、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種群對阿維菌素處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2-9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二化螟對阿維菌素抗性倍數增加幅度較大,浙江瑞安、蒼南,湖南攸縣種群抗性倍數增加都在10倍以上,達到高水平抗性。當前阿維菌素在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一些地區作為抗藥性二化螟防控主打藥劑,為保證防效,常超劑量、多次使用,5%阿維菌素乳油每畝使用量已超過200毫升,致使二化螟對阿維菌素抗性呈快速上升趨勢,應引起各地農業部門高度關注。

    1.4.2.3 對有機磷類藥劑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種群對有機磷類藥劑毒死蜱處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6-48倍),對三唑磷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4-223倍);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種群對毒死蜱、三唑磷處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對毒死蜱抗性倍數2.5-16倍、對三唑磷抗性倍數3.0-11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二化螟對有機磷類藥劑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1.4.3 對策建議

    二化螟種群對殺蟲劑抗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區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處于高水平抗性,對毒死蜱、三唑磷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二化螟抗性治理要采取分區治理措施,在高水平抗性地區停止使用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三唑磷,在中等抗性以下地區繼續限制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藥劑使用次數,輪換使用乙基多殺菌素、雙酰肼類藥劑,避免二化螟連續多個世代接觸同一作用機理的藥劑。同時,為應對二化螟抗藥性問題,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滅蛹、性誘控殺等非化學防控措施的基礎上,改變施藥方式,采用秧苗藥劑處理技術來早期防控二化螟,減少大田期施藥次數和劑量。

    1.5 稗草

    1.5.1 監測地區(見圖4)

稗草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1.5.2 監測結果及建議

    從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等4省15個縣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90個稗草種群,經抗藥性檢測,對五氟磺草胺抗性頻率為100%,其中83個種群抗性倍數>10倍,占監測總種群的92%,11個種群抗性倍數>100倍,占監測總種群的12%,其中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芷湖口鎮種群抗性倍數最高,為57363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稗草對五氟磺草胺抗性倍數>10倍種群占本省監測總種群的比例有所增加,江西從82%增加到94%,湖南從80%增加到95%。

    從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等4省15個縣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65個稗草種群,經抗藥性檢測,對二氯喹啉酸抗性頻率為94%,其中45個種群抗性倍數>10倍,占監測總種群的69%,7個種群抗性倍數>100倍,占監測總種群的11%,其中江西省南昌市五星鎮種群抗性倍數最高,為974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稗草對二氯喹啉酸抗性倍數>10倍種群占本省監測總種群的比例有所增加,湖南從55%增加到60%。

    從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等4省15個縣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82個稗草樣品,經抗藥性檢測,對氰氟草酯抗性頻率為40%,其中5個種群抗性倍數>10倍,占監測總樣本的6%,其中安徽省廬江縣盛橋鎮種群最高抗性倍數為76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稗草對氰氟草酯抗性頻率總體變化不大。

    1.5.3 對策建議

    鑒于江蘇、安徽、江西、湖南4省大部分稻區的稗草對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頻率較高,建議在抗性倍數>100倍地區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在100倍>抗性倍數>10倍地區嚴格限制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使用次數,輪換使用氰氟草酯等其他不同作用機理的除草劑。同時,加強氰氟草酯合理用藥宣傳,推薦稗草2-3葉期用藥,杜絕推遲用藥的錯誤習慣,一季水稻只使用一次,嚴格按標簽推薦劑量使用,以延緩抗藥性發展。

    2、小麥有害生物的抗藥性狀況

    2.1 麥蚜

    2.1.1 監測地區(見圖5)

麥蚜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2.1.2 監測結果

    目前監測地區麥長管蚜種群對新煙堿類藥劑吡蟲啉處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為1.0-9.8倍);對氟啶蟲胺腈處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為1.0-13倍),江蘇東臺、河南周口種群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3倍、10倍;對啶蟲脒、氧化樂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處于敏感狀態。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麥長管蚜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抗性倍數增加了1-2倍。

    目前監測地區禾谷縊管蚜種群對新煙堿類藥劑吡蟲啉、氟啶蟲胺腈處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對吡蟲啉抗性倍數為1.2-90倍,對氟啶蟲胺腈抗性倍數為3.1-27倍),其中安徽蕭縣種群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都處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2倍、27倍;對擬除蟲菊酯類藥劑高效氯氰菊酯處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為2.0-6.0倍);對啶蟲脒、氧化樂果、抗蚜威等藥劑處于敏感狀態。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禾谷縊管蚜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抗性倍數增加了1-2倍。

    2.1.3 對策建議

    建議在麥蚜產生抗性地區嚴格限制新煙堿類藥劑吡蟲啉、氟啶蟲胺腈使用次數,輪換使用抗蚜威、氧化樂果、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延緩麥蚜抗性的發展。

    2.2 赤霉病

    2.2.1 監測地區(見圖6)

小麥赤霉病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2.2.2 監測結果

    2.2.2.1 對多菌靈抗性

    從江蘇、安徽、湖北等8省12個縣市采集的小麥病穗上隨機分離純化共得到2728個菌株,經抗藥性檢測,對多菌靈抗性菌株890個,其中江蘇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頻率為58.7%;安徽、河南、山西、陜西等省也發現有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頻率為2.3%-6.7%。上述結果表明,赤霉病菌對多菌靈抗性主要發生在江蘇、安徽兩省,但河南、山西、陜西省也監測到赤霉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說明抗多菌靈赤霉病菌群體在我國處于發展和蔓延態勢。

    2.2.2.2 對戊唑醇抗性

    從江蘇、安徽、湖北等8省12個縣市采集的小麥病穗上隨機分離純化共得到2728個菌株,經抗藥性檢測,對戊唑醇抗性菌株107個,江蘇、安徽、河南、山西、陜西省都檢測到有抗性菌株,抗性頻率1.4%-6.0%。

    2.2.3 對策建議

    根據抗性檢測結果,建議在多菌靈抗性嚴重的地區(抗性菌株比例高于20%)停止使用多菌靈,提倡輪換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嚴格限制每類藥劑的使用次數。加強小麥赤霉病菌對多菌靈、戊唑醇抗性監測,評估使用多菌靈、戊唑醇防治小麥赤霉病及其毒素的潛在風險,研究小麥赤霉病菌抗性管理技術策略。

    2.3 麥田雜草

    2.3.1 播娘蒿

    2.3.1.1 監測地區(見圖7)

 播娘蒿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2.3.1.2 監測結果

    從河北、江蘇、山東等5省13個縣市小麥田中采集得到48個播娘蒿種群,經抗藥性檢測,對苯磺隆抗性頻率為89.6%,其中32個種群抗性頻率大于50%,11個種群抗性頻率小于50%,5個種群敏感,河北、河南省抗性頻率最高,達到100%。

    2.3.2 薺菜

    2.3.2.1 監測地區(見圖8)

薺菜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2.3.2.2 監測結果

    從河北、安徽、山東等4省9個縣市小麥田中采集得到24個薺菜種群,經抗藥性檢測,對苯磺隆抗性頻率為66.7%,其中15個種群抗性頻率大于50%,1個種群抗性頻率小于50%,8個種群敏感,河南省抗性頻率最高,達到100%。

    2.3.3 菵草

    2.3.3.1 監測地區(見圖9)

菵草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2.3.3.2 監測結果

    從江蘇、安徽、湖北3省8個縣市小麥田中采集得到27個菵草種群,經抗藥性檢測,對炔草酯抗性頻率為96.3%,江蘇、湖北兩省抗性頻率較高;對甲基二磺隆抗性頻率為37.0%,江蘇省抗性頻率最高,達到62.5%。

    2.3.4 對策建議

    加強對麥田雜草抗藥性檢測,根據抗藥性檢測結果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除草劑,延緩麥田雜草抗藥性繼續發展。推廣冬前除草劑處理,減輕春季莖葉處理雜草的壓力。重視麥田水肥管理,提高小麥自身與雜草的競爭力。

    3、棉花害蟲的抗藥性狀況

    3.1 棉鈴蟲

    3.1.1 監測地區(見圖10)

棉鈴蟲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3.1.2 監測結果

    3.1.2.1 對擬除蟲菊酯類藥劑抗性

    華北棉區棉鈴蟲種群對擬除蟲菊酯類藥劑三氟氯氰菊酯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8-192倍),特別是河北邱縣、河南安陽、山東陽谷、夏津種群對三氟氯氰菊酯產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29-192倍);長江流域棉區棉鈴蟲種群處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6.2-13倍),新疆棉區棉鈴蟲種群處于敏感狀態。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棉鈴蟲對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3.1.2.2 對有機磷類藥劑抗性

    華北棉區棉鈴蟲種群對有機磷類藥劑辛硫磷處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3-57倍),長江流域棉區棉鈴蟲種群處于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6.7-8.9倍),新疆棉區棉鈴蟲種群處于敏感狀態。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棉鈴蟲對辛硫磷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3.1.2.3 對大環內酯類藥劑抗性

    華北棉區棉鈴蟲種群對大環內酯類藥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處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6.8-040倍),長江流域棉區、新疆棉區種群處于敏感狀態。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棉鈴蟲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3.1.3 對策建議

    根據抗藥性監測結果,應重點在華北棉區開展棉鈴蟲抗藥性治理,在高水平抗性地區停止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藥劑防治棉鈴蟲,延緩其抗性繼續上升;限制有機磷類、大環內酯類藥劑使用次數(每季棉花生長期使用1次),可交替輪換使用多殺菌素、氯蟲苯甲酰胺和茚蟲威等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延緩其抗藥性繼續發展。

    3.2 棉蚜

    3.2.1 監測地區(見圖11)

棉蚜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3.2.2 監測結果

    目前監測地區棉蚜所有種群對擬除蟲菊酯類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新煙堿類吡蟲啉等藥劑處于高水平抗性(對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數>40000倍,對溴氰菊酯抗性倍數>4500倍,對吡蟲啉抗性倍數>200倍);對氨基甲酸酯類丁硫克百威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1-266倍),對滅多威處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0-7.8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棉蚜對以上藥劑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3.2.3 對策建議

    棉蚜抗藥性發展速度較快,對目前田間常用藥劑均產生了抗性,特別是對擬除蟲菊酯類、新煙堿類藥劑的抗性水平較高。鑒于棉蚜已成為抗藥性嚴重和難以治理的害蟲之一,建議在農業生產中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蟲啉等藥劑,選擇氟啶蟲胺腈、滅多威等不同作用機理藥劑進行防治,同時采用綜合抗性管理措施,以保證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蔬菜害蟲的抗藥性狀況

    4.1 小菜蛾

    4.1.1 監測地區

    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張北縣、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江蘇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

    4.1.2 監測結果

    4.1.2.1 對雙酰胺類藥劑抗性

    目前長三角蔬菜產區小菜蛾種群對雙酰胺類藥劑氯蟲苯甲酰胺處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73-84倍),華北蔬菜產區小菜蛾種群則處于敏感狀態。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小菜蛾對氯蟲苯甲酰胺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4.1.2.2 對茚蟲威抗性

    目前長三角蔬菜產區小菜蛾種群對茚蟲威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71-239倍),華北蔬菜產區小菜蛾種群則處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都為3.1-34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小菜蛾對茚蟲威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4.1.2.3 對蟲螨腈抗性

    目前長三角蔬菜產區小菜蛾種群對蟲螨腈處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45-91倍),華北蔬菜產區小菜蛾種群則處于敏感狀態(抗性倍數3.7-4.2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小菜蛾對蟲螨腈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4.1.3 對策建議

    鑒于目前我國長三角蔬菜產區小菜蛾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蟲螨腈產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應繼續嚴格限制其使用次數,每季蔬菜使用次數不超過1次,避免小菜蛾種群連續多世代接觸同一作用機理的藥劑,可交替輪換使用乙基多殺菌素、多殺菌素、丁醚脲等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同時,在華北蔬菜產區加強對小菜蛾的抗藥性監測。

    4.2 甜菜夜蛾

    4.2.1 監測地區

    上海市奉賢區和崇明區、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

    4.2.2 監測結果

    上海奉賢和崇明、湖北黃陂、廣東白云甜菜夜蛾種群對雙酰胺類藥劑氯蟲苯甲酰胺處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00倍),其中上海奉賢種群抗性倍數最高,達到2554倍;對茚蟲威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42-165倍);對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甲氧蟲酰肼處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9.4-52倍);對大環內酯類藥劑多殺菌素處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4.1-8.8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甜菜夜蛾對以上藥劑抗性倍數總體變化不大。

    4.2.3 對策建議

    在長三角、華南蔬菜產區,建議調整用藥策略,停止使用氯蟲苯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嚴格控制甲氧蟲酰肼、茚蟲威、多殺菌素等藥劑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數,每季蔬菜使用次數不超過1次,并注意不同作用機理間藥劑的交替輪換使用。

    4.3 煙粉虱

    4.3.1 監測地區(見圖12)

煙粉虱抗藥性監測點分布區域圖

    4.3.2 監測結果

    湖北、湖南等華中蔬菜產區煙粉虱種群對雙酰胺類溴氰蟲酰胺、昆蟲生長調節劑類吡丙醚、季酮酸類螺蟲乙酯等藥劑均處于高水平抗性(對溴氰蟲酰胺抗性倍數147-453倍,對吡丙醚抗性倍數188-207倍,對螺蟲乙酯抗性倍數428-1035倍);北京、天津、山西、山東等華北蔬菜產區煙粉虱種群對溴氰蟲酰胺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2-538倍),對吡丙醚、螺蟲乙酯等藥劑處于中等水平抗性(對吡丙醚抗性倍數19-60倍,對螺蟲乙酯抗性倍數16-50倍)。與2017年監測結果相比,煙粉虱對溴氰蟲酰胺、吡丙醚、螺蟲乙酯抗性倍數增加了1-3倍。

    4.3.3 對策建議

    鑒于華中地區煙粉虱抗藥性較高的特點,湖北、湖南蔬菜產區應停止使用溴氰蟲酰胺、吡丙醚、螺蟲乙酯等抗性上升的藥劑,輪換使用氟啶蟲胺腈、呋蟲胺等具有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防治煙粉虱。

    4.4 西花薊馬

    4.4.1 監測地區

    北京市海淀區、昌平區,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元謀縣。

    4.4.2 監測結果

    目前監測地區西花薊馬種群對乙基多殺菌素產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300倍),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多殺菌素處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抗性倍數41-590倍,對多殺菌素抗性倍數23-2868倍),對蟲螨腈處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5-58倍),對高效氯氰菊酯、噻蟲嗪處于敏感狀態。

    4.4.3 對策建議

    建議在西花薊馬高水平抗性蔬菜產區停止使用乙基多殺菌素、多殺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防治西花薊馬,輪換選用蟲螨腈、高效氯氰菊酯、噻蟲嗪等不同作用機理藥劑防治西花薊馬,延緩其抗藥性發展。

相關閱讀
附近農藥廠危害四鄰
美國顆粒土壤殺蟲劑需求擴大
廣東“紅黑榜”發布3家菜地禁用農藥有殘留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