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來襲,化肥生產企業壓力不輕 |
來源:金聯創 2018-4-20 9:59:00 |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部分產能的退出,中國化肥行業盈利能力有一定提升,但與此同時,隨著優惠政策的退出、環保資源的收緊、下游需求面的調整,化肥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日益增大,企業依然面臨著效益滑坡等系列困難和問題。尤其是今年,環保稅增收、中、下游備貨的推后、原料旺季跌淡季漲,更是加重了企業的壓力。 環保形勢嚴峻,企業運營成本增加 自2015年底至2017年底,我國已經對31個省(區、市)完成了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2018年開始環保還要嚴查3年。這次除了京津冀及周邊和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包括山西省和陜西省的西安、咸陽等地)將首次被納入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2019年將計劃展開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環保部部長李干杰曾在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未來三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 環保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農化行業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一面是裝置停產整改,投入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去產能化導致原材料市場供應不足,成本上升。行業專家表示,2018年環保形勢依然嚴峻,化工原材料或居高難下。 另外,從4月1日起,環境保護稅開始增收,這就意味著企業的生產成本將增加,以尿素為例,每噸因環保稅增加的成本大概在20-30元/噸。但因終端行情欠佳,企業很難把所有的成本直接轉嫁。而對于本來就低利潤的產品的講,成本的增加,變向是增加了企業的運營負擔和壓力。 中、下游“理性”采購,企業銷售風險增加 眾所周知,大多數企業的銷售渠道都是廠家到經銷商到零售商再到終端農戶,近年隨著土地流轉,部分企業的銷售渠道有扁平化趨勢,直供終端的占比在逐步提升。但無論是經銷商來講,還是說下游農民,在利潤較低甚至是無保障背景下,操作的積極性都較低,俗話說“無利不起早”。而從之前的定位來看,經銷商淡儲就是為了起蓄水池的作用,幫助企業分擔銷售的風險,同時也保障終端的用肥。但隨著國內肥料產能的大量上馬及供應量的增加,這個作用也在一步步弱化,經銷商為減少支出,多等待二級市場啟動后,再從廠里發貨;另外隨著賒銷操作模式的減少,鋪貨時間也有所推后、壓縮。目前農民也不擔心用肥時找不到貨,不用不買心態也越來越明顯。而正是隨著中、下游的這種“理性”操作,將風險通通推向了企業,進一步促進了企業銷售風險的增加。 原料“逆向”運行,企業利潤受擠壓 近幾年原材料行情老是出現旺季跌、淡季漲走勢,這與早幾年的走勢正好相反。這也意味著企業生產備貨越早,成本越高;但是不提前生產儲備,又會影響市場占有率,畢竟終端用肥還是比較集中。而原料的這種“逆向”行情不僅增加了企業備貨成本,還降低了企業利潤空間。這對本來利潤就越來越薄的企業來講,更是壓力山大。 整體來看,受多方因素影響,生產企業壓力不輕,不過有壓力才有動力,這些因素也正在倒逼企業轉型升級,這也是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 |
相關閱讀 |
2015第一季度國際磷銨行情 |
液氨開始新一輪暴漲,兩湖沖破3000元/噸大關 |
秋季尾肥有價無市,化肥冬儲寒氣逼人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