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少妇三级全黄,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農業在加速,農資人,你準備好了么?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9-30 9:04:00
    

    綠色、生態、品牌,當這些概念走進農業,并悄然發力,中國現代農業將會呈現一個怎樣的未來?9月21日-24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農交會集中展示的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極大提振了全社會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信心。作為保障農業綠色、高效、持續發展的農資產業,如何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勢必成為業內人士認真思考的重要話題。為此,記者通過面對面與相關人士的對話與采訪,以求給農資行業下一步發展提供新的啟發與思考。

農業在加速,農資人,你準備好了么?

    綠色農業:農業供給側改革主攻方向

    近年來,我國堅持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驅動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動力,化肥減施技術、綠色農藥創制、土壤環境修復、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均取得一系列進展和成果。

    在中國農業綠色發展高層論壇上,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強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舉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要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通過持續優化科技布局、強化技術推廣、加強教育培訓等,為農業綠色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談到農資企業如何立足肥料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宏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要加大產品和技術創新。通過加大新型肥料的研發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以及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施肥技術,從而保障農業綠色發展;二是完善創新模式,實現資源有效整合。通過政、產、學、研、用合作,實現協同創新。利用上下游合作,實現產業鏈條整體創新。通過國際創新,實現資源有效整合;三是通過服務轉型,向種植者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生態農業:合作社成為主力軍

    記者還發現,在本屆農交會上,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成為活躍的市場主體,從側面體現出我國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水平在不斷提高。目前,全國土地流轉已超過4.79億畝,占整個二輪承包面積的35.1%。截至2017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193.3萬家,大體每個村有3家合作社,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6.8%,參加合作社農戶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員農戶高出20%以上。

    9月22日,在以“合作、共享、綠色、健康與合作社未來”為主題的農民合作社發展論壇上,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指出,作為重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農民合作社已成為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牢固紐帶、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有效載體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帶動農民發展產業脫貧增收的主要渠道。他表示,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民合作社發展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帶動小農生產、打贏脫貧攻堅戰、綠色發展等工作中,也面臨新的機遇。

    品牌農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據了解,本屆農交會集中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進展新成效,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探索的新經驗新模式。

    品牌化是農交會的另一亮點。圍繞品牌,農交會可謂做足了文章。作為農交會的前奏,9月20日晚上,農業部舉辦了一場“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公益活動,26位社會知名人士親情推介家鄉品牌農產品,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加油鼓勁。為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也親自為“中國農產品品牌”代言并進行推介:“品牌就是影響力,就是號召力,就是競爭力,要把農業品牌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品牌是戰略,建設農業品牌是讓農業強起來的必由之路。打造品牌靠實力,要利用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把資源優勢、區域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經濟優勢。要秉持‘工匠精神’,嚴格標準、久久為功,使我們的品牌經得住消費者的檢驗、市場的檢驗和時間的檢驗。”

    “我很看好這個平臺,最直觀的收益當然是幫我們打開了中國市場,聯系到了代理商,簽訂了訂單。”在斯洛文尼亞展臺,斯洛文尼亞中國商會副會長魏桑告訴記者,今年是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五年,從一個完全外來的品牌到現在基本遍布中國各個省份,農交會是重要的推廣平臺。對魏桑來說,參展的意義已不僅是推廣展臺上的產品。他說:“參展不僅能夠推廣我們的品牌,同時也是對斯洛文尼亞整個國家的一種宣傳。”

    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唐珂說:“現代農業強國無一不是農業品牌強國。農交會舉辦15年來,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境外參展商越來越多,參展產品越來越豐富,成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今后將把農交會打造成品牌培育的‘孵化器’,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業品牌的力量。”

    農業升級:科技成就未來

    56.65%,這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這個數字意味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總和。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表示,我國在農業基礎理論、前沿技術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農業遙感和農業信息化不斷取得新突破,有的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VR技術、機器人、農場云等這些科技含量十足的信息化元素也在農業上得到了應用。

    “種兩畝脫貧,種五畝致富。”在“張雜谷”系列展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就是農民對于張雜谷的評價。據了解,種植張雜谷比種植一般的谷子產量要高50%以上,每畝能產100斤以上。張雜谷的研究始于1969年,歷經40多年,在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張雜谷的研究成為我國繼雜交水稻之后,對世界農業科技進步的又一重大貢獻。張雜谷的特色就在于它抗旱耐瘠、高產穩產、適應性強、優質高效、抗逆廣適。通過技術手段的提高,它的種植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省工省力,這是農業發展的“一大步”。通過對貧困地區、貧困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張雜谷讓更多人受益,更多的旱地也有了“豐年高產”的景象。技術的進步是發展推進農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支撐。有了技術資源的輔助力量,農業才能更好地在可持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相關閱讀
國內甲醇走勢未見暖色行情有待觀望
農業補貼越來越多,2019年會有哪些變化呢?
世界領先的6大農業模式,中國農業該何去何從?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