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不凈,食何安?土壤改良修復迫在眉睫!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3-3 10:41:00 |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土壤健康決定了農產品的質量、產量和安全性。然而,我國土壤由于過度利用而嚴重退化,出現許多土壤問題,制約著農業的高速發展,像土壤酸化、土壤板結、重金屬污染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受污染的耕地約1.5億畝,占耕地總面積10%以上,所以我國土壤修復調理迫在眉睫。 3月1日,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化工行業分會、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中微量元素肥行業分會主辦的土壤修復與土壤調理劑論壇邀約土壤修復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為關注土壤改良,土壤健康的業內人士奉上一場知識盛宴。 都知道我國土壤現狀,重金屬污染嚴重,土壤酸化/堿化面積在增大,土壤板結、土傳性病害等問題也成為新的疑難雜癥,如何修復被損傷的土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靜研究員在重金屬污染方面深有研究,他講解到,目前重金屬污染修復有化學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修復,有不同的有效方法,可分為改土法、固化、淋洗、鈍化、有機質改良、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有效修復技術。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建明研究員認為土壤修復改良有三大途徑,礦物質技術、有機質技術、微生物技術。當下以土壤調理劑、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肥等為代表的產品則成為當下土壤修復的選擇,截止2016年11月農業部批準的土壤調理劑登記證共107個。市場上流通的菌肥多是三種以上復合菌,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抗土傳病害效果遠遠大于單一菌種。 我們認為中國農業正處于由化學農業轉向生態農業的階段,因為生態農業是智力土壤污染、改良土壤生態環境的根本途徑,國家政策也有意將農業發展向生態農業、健康農業方向引導,像頒布“一號文件”中對農業發展的解讀,以及去年頒布的“土十條”等,都意味著土壤修復中蘊含著新市場,新商機。 國內不少科研院校都在土壤修復領域有較為前沿的研究成果,不少專家學者對于土壤修復都有較深入的研究,像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的萬洪福老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胡樹文教授等也依據研究案例,在現場做了相關技術分享。 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土壤修復領域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雖說目前農業部已經對土壤調理劑所要修復的土壤進行了詳細的劃分,酸性土壤、堿性土壤、沙質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等,但沒有一個規范化的土壤調理劑標準,而隨著土壤健康這一版塊愈加受到大大小小不同級別企業的青睞,市場也逐漸呈現出一定的亂象,單就土壤調理劑、菌肥市場反饋,就出現不少的低質產品。 從專家老師的分享中,我們得知只有土壤健康安全,才有農產品的健康安全! 我們不由得進一步深思,什么才能稱得上是健康的土壤? 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同,但是我們卻清楚50年前的中國土壤比現在的土壤要健康,要恢復到有機質含量適宜、PH適宜等適合生物群體生存的良性土壤環境,尚需一個漫長的時間。 |
相關閱讀 |
保護東北黑土地,農資行業開啟“云守護”! |
這款玉米種能“免打藥”?某知名直播平臺主播帶貨引糾紛 |
江蘇鎮江科學規范使用化肥農藥成主流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