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行業需要匠心,孫星權威解讀“工匠精神”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10-19 8:44:00 |
10月15日,在由中華合作時報社·中國農資傳媒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農資企業文化建設論壇暨農資行業“時代工匠”頒獎典禮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權威解讀了工匠精神,詳細闡述了工匠精神與工業文化的關系,并提出有關工業文化與工匠精神的三大觀點。 何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在工匠技藝和品德傳承中形成的;工匠精神在中國古已有之,早在《詩經》之中,就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傳統的手工業時代“工匠精神”重點在于“造物”,新時代工匠精神重點在于“育人”。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既是生產者對生產技藝和產品精益求精、嚴謹、一絲不茍的物質追求;也是一種以“專注耐心、認真規范、愛崗敬業”為核心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還包括“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專業、創新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工匠精神不僅在過去,在當代和未來,對工業和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踐行工匠精神將成為新常態! 工業文化的架構是怎樣的? 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的重要組成,工業文化的產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 廣義的工業文化是工業社會的文化,具有工業化時代的典型特征。具體來說,是指工業與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與工業生產和活動緊密聯系。它包括兩類:一類是工業與文化自然融合,如工藝美術、工業設計等;另一類最先是工業科技與產品,但隨著應用的普及,逐漸增添了文化元素,如網絡文化、影視文化、電子游戲、數字媒體等。 工業文化的架構,它的“橫向的架構”叫“工業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包括了文化的產品、工業系統及遺存。制度文化,實際上我們的工業體制、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產業組織,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技能、觀念、活動、宣傳 、著作。 它的縱向架構,包括國家工業文化、工業文化產業、工業領域文化、工業行業文化、企業文化。 關于工匠精神和工業文化的三大觀點 觀點一:中國工業進入了需要以工業文化作為重要支撐的階段 中國社科院的工信所的老所長做了二三十年的研究,他認為一個工業強國發展包括了三個元素:資源、技術和文化。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各國工業發展的路徑大同小異;但到了后期,各國工業化表現各異,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差異,即文化的多元性決定了工業化的多元化。從目前來說,我們判斷我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工業文明。尤其是近幾十年工業化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風,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時有發生。“中國制造2015”是“剛柔并濟的中國版工業4.0”,既有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有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 觀點二:世界工業重心的轉移 世界工業中心包括科技、文化、制造中心。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工業的重心的轉移,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實質上是工業創新與發展能力強弱轉換的結果,其中無不包含著深厚的文化根由。綜觀世界工業發展史,世界上的工業重心,既是全球的工業制造中心,也是全球的工業科技中心,更是全球的工業文化中心。我們要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我們不僅需要制造中心,更需要一個文化中心。 觀點三: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 2010年我國就成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境外消費數額龐大。因而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對帶動中國經濟增長意義重大。我國的供給側改革就是為了調整人們供需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但龐大的境外消費,同時也反映出我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不信任。國家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中央推動“供給側改革”之時,我們在文化宣傳上面要做的就是宣傳自己的國家工業的“新”形象。 這需要國家的工業管理部門,包括各個行業來共同宣傳我們的品牌“聚文化之力鑄工業之魂”,而不是靠企業的單打獨斗。 |
相關閱讀 |
藏青2000 助西藏青稞創高產 |
中企深入非洲農機市場機會多 |
中國互聯網大會農業峰會迎伙伴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