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農資銷量到底去哪兒了?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10-13 14:17:00 |
一直以來,我們關注產品,關注作物,關注市場,更關注銷量,但我們真的詳細了解了嗎? 今年大多數農資企業都感覺生意難做,增長舉步維艱。事實上,農資行業“剛需”的基本屬性沒有變,市場容量這個大盤子總體上也沒有大的起伏。 那么,銷量到底去哪兒了呢? 銷量被“稀釋”了 農資市場依然是一個競爭不充分的市場,相對于其他行業,做農資還是挺滋潤的。正因為如此,農資企業的數量、經銷商的數量、零售商的數量有增無減,玩家多了,銷量自然就被稀釋了。 被“野蠻人”拿走了 一些病蟲害(如薊馬、梨木虱、跳甲、蚜蟲、紅蜘蛛、白粉病、霜霉病及部分細菌性病害)的猖獗與高抗性給一些不守規則的投機型企業提供了很大的機會,而且形成了一個生態。大企業“一聲嘆息”的同時,“野蠻人”正肆無忌憚地豪取市場。在廣西桂林,螨蟲用藥約占柑橘用藥總量的40%左右,而螨蟲用藥中80%都是不規范的產品。可見“野蠻人”切走了一塊不小的蛋糕。 被下行的價格吃掉了 從噸位上來說,很多企業的銷量并沒有減少;但從總額上來說,“價格戰”至少蠶食了10%的市場。市場份額更加鐘情于有產品力的產品,更加鐘情于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廠商。 農資營銷正步入專業化紅利時代,一些企業的逆市飄紅就是最具說服力的案例。 產品:同質化是“誤讀” 說到市場競爭之慘烈,我們通常會把它歸結到產品的同質化,幾年前我也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這幾年隨著對產品、對需求、對競爭理解的不斷深入以及對一些標桿企業、品牌產品的研究,我們突然發現,所謂的產品同質化是一種嚴重的誤讀。 對于大多數農藥企業而言,我們只是擁有了相同有效成份的證件資源,但其投放市場的產品在“質”的表現上卻是有差別,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別,正是這種“質”的差異決定了市場份額的大小。 因此,產品的競爭還遠遠沒有“同質化”,相反,在產品上尋求“質”的突破或許是我們贏得市場話語權最有力的武器。明德立達的異軍突起、龍燈的逆市飄紅值得大家去反思。 何為“質”?我認為“質”是基于農戶需求與價值實現的“劑型技術、應用技術”的集成,“質”最終呈現為質量技術參數(品控標準)、應用技術參數,在營銷層面體現在產品的精準定位上。“質”的提升是系統能力的結果。 因此,我們不能再津津樂道于我有什么樣的證件資源,重要的是基于“質”的產品力打造。千萬不要再讓“產品同質化”成為我們做不好市場的理由與借口。 讓好產品為企業代言,讓好產品連接市場,我們任重道遠。 定位:農藥產品營銷定位怪象 (1)將目標作物、防治對象、應用技術混同于定位。 (2)定位立足于“創”意,而不是寫“真”--把定位弄成花瓶。 (3)“萬金油”定位,什么都能--結果什么都不能。 (4)同一類、同一系列產品定位重復,兄弟相殘--“出師未捷身先死”. (5)要么無定位,要么有定位不堅持定位--讓市場無所適從。 市場:做寬度還是做深度? 就市場的角度,業績增長就兩個方向,要么做寬度,要么做深度。 寬度是加法思維,深度是減法思維;寬度相對容易切入,深度則對專業素養有更高的要求;寬度是簡單的量的擴張,深度則有利于根據地市場的打造。 做深度還是做寬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關鍵看企業擁有什么樣的產品資源,團隊擁有什么樣的專業能力。 我認為,對于大多數農藥企業而言,在業績增長的方向上,既要有一定的寬度,也要有相對的深度。 到了一定階段,市場的寬度更多的是維系與鞏固,而深度挖潛則成為企業越來越重要的增長路徑選擇。 |
相關閱讀 |
農資商品銷售如何在農村做大? |
種植戶幾句話,農資人需要深思吧! |
三大方法幫助農資零售店開辟新天地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