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邁向“高精尖”的科技利器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6-6-18 8:33:00 |
科技是國之利器,是第一生產力。“十二五”以來,北京市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走出了一條“高端、高效、高輻射”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之路。 聚合資源優勢筑牢發展基石 2010年8月,科技部、農業部和北京市簽署協議,共同啟動了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力爭將北京打造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農業產業鏈創業服務中心。北京農科城的建設,促進了農業科技資源有效整合,形成了巨大的創新合力。 在機構資源上,目前,北京市有國家和省部級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100余個。其中,國家重點農業實驗室1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62個。 這些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與在京的中外農業龍頭企業聯合,成立了首都新農村科技服務聯盟,組建了系列專業化產業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形成了“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實現了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有機結合。 在人才資源上,北京市獨有的區位優勢和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農業高端人才。近年來出臺的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人才流動與配置、人才評價和激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了科技人才的軟實力。 目前,全市從事科研、教學、推廣等工作的農業科技人員達到2萬余人,在京涉農專業的兩院院士占全國院士總數的50%,通過“千人計劃”“海聚工程”,引進了海外高層次農業人才70余名。全市建立果類蔬菜、觀賞魚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創新團隊10個,團隊崗位專家及技術人員達到400余人。 雄厚的資源優勢,奠定了北京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高效用水原理與集成技術研究”等37項農業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生態觀光果園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113項成果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創建”等92項成果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果樹優質豐產光能、肥水高效利用技術推廣應用”等23項成果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選育農業新品種打造綠色生命線 種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2010年10月,北京市農委、市農業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北京種業發展規劃(2010-2015)》,提出要不斷提高首都種業的影響力、競爭力、控制力和吸引力,打造“種業之都”。 在《規劃》的指導下,北京市實施了“2468種業行動計劃”,以及小麥、玉米、蔬菜、馬鈴薯4個種子產業化工程,進一步鞏固了全國種業科技創新中心、企業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發展服務平臺——“三中心一平臺”的地位。 科技激發了北京種業的強大生命力。目前,北京每年育成的糧食、蔬菜新品種400余個,主導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序列圖譜,研制出世界首個水稻全基因組芯片,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育成的“京葫36號”西葫蘆新品種,打破了國外的長期壟斷;京紅、京粉系列蛋種雞銷量世界第一;冷水魚種苗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50%。 為了促進成果轉化,北京市搭建了種業科技成果托管平臺,積極推進通州國際種業園區建設,“十二五”期間,全市吸引了250家國內外科研單位和企業進入,已有5317個種業科技成果實現了信息成果登記,20多個新品種實現了商業化開發。其中,“京科968”玉米新品種實現了1400萬畝的產業化推廣,成為農業部主推玉米品種;“京科糯2000”成為我國第一大主栽糯玉米品種,種植面積約占全國一半;雜交小麥新品種出口到巴基斯坦并大面積種植,增產幅度達到30%~50%。 農業科技云涌技術雨潤京郊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長足進步。截至到2015年底,全市農業技術交易額超過16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近2倍;北京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超過70%,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為緩解水資源短缺,研發推廣了農業綜合節水技術。目前,全市九成農田實現了節水灌溉,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01年的0.56,提高到目前的0.705;全市農業用水量由2001年的17.4億立方米,降至2015年的6.45億立方米。 為提升首都“菜籃子”供給能力,北京市示范推廣了設施果菜高產、高效綜合栽培技術。日光溫室番茄最高年產量達到每畝5萬斤,提升了冬季果菜生產供應能力。 為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北京市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十二五”期間,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肥59.37萬噸,推廣面積1219萬畝次,化肥用量降幅達到18.2%;全市綠色防控面積從46.75萬畝,增加到113.6萬畝,化學農藥用量的下降比例達到34.6%。 為保護生態環境,北京市推廣了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2015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7.7%,畜禽糞便肥料化利用率達到了70%,平均回田率達到85%。 為提升農業現代裝備水平,北京市研發了智能催芽設備、無人植保直升機等一系列智能裝備,在21個省市推廣應用1萬余套,覆蓋面積約6000萬畝。 在加大技術研發與推廣的同時,北京市大力開展了農業技術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已經與81個國家和地區、3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并成功舉辦了世界草莓大會、世界葡萄大會、世界種子大會、國際馬鈴薯大會等國際會議。通過國際交流,引進吸收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也推動了北京生物能源裝備、雜交小麥、優質草莓等先進技術和品種的出口,不但強化了“引進來”,還實現了“走出去”。 看如今,科技成果如云涌動;觀未來,科技創新正當盛時。“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按照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相關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工作部署,不斷創新機制體制、突破技術瓶頸、優化產業鏈條,傾力打造全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和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
相關閱讀 |
專業解讀!如何理解關于植物新品種權糾紛的最新司法解釋? |
12月上旬新安縣農資產品分析 |
禁燒秸稈找到出路是關鍵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