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免费看国产曰批40分钟,少妇三级全黄,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以生態文明引領農業發展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1-11-18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加速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形勢喜人,但同時遇到了生態環境惡化、發展不可持續的挑戰,亟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變不合理的發展方式。實踐證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生態文明引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化現代農業農村,是我國農業走出困境、步入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根本出路。

  一、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大而現實的課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農產品產量、農村經濟總量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整個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必須看到,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農業一樣,走的是一條主要依靠石化產品支撐的“石油農業”路子。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生長激素等化學產品,對農業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解決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由此帶來的土壤板結、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凸顯。

  目前,我國單位面積的化肥使用量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上限的2倍,農藥使用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國土壤普查資料顯示,我國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左右降到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鹽漬化加重,耕地質量退化。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的另一個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體污染。國家環保總局2006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全國受污染的耕地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國“半壁江山”,農村排放的化學需氧量占全國的43%、總氮量占全國的57%、總磷量占全國的67%,長江、黃河等7大水系和許多江河湖泊(水庫)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廣大農村,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產品,消耗了大量礦物資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源棄之不用,既浪費了資源,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化肥、農藥等化學品過量投入,部分農產品有害物質殘留超標,以致消費者食物中毒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

  二、以生態文明引領農業農村發展是破解發展不可持續難題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思想和任務。這是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關系認識上的飛躍。生態文明在深刻反思工業文明導致的環境危機、發展難以為繼的深刻教訓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工業文明,形成了一種遵循自然、經濟、社會整體運行規律,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的現代文明。其基本理念和觀點為: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生命群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友好、和諧、共生存、共繁榮的關系,而不是統治與被統治、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人類的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為前提,不可超出其極限值;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遵循人際公平、國際公平、代際公平的道德準則,不可肆意侵占、掠奪、霸占他人、他國和后代的權益;倡導資源節約、高效、循環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最小化;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排斥一切“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等等。

  各地的研究和實踐成果說明,破解農業農村發展不可持續難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文明理念及其行為方式理順被工業文明扭曲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使之步入和諧共生、相互依存、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安徽省宿松縣春潤食品公司是一家集種植、畜禽、水產、加工以及觀光旅游業為一體的循環農業企業,將農戶分散養殖的豬、家禽集中到公司的基地養殖,對畜禽糞便和畜禽加工后的廢棄物集中處理利用,形成了多種循環經濟模式,如牛糞養蚯蚓、蚯蚓加工配合飼料直接喂魚養鴨;豬場建沼氣池,沼渣喂魚、沼液種田種菜等;利用有機肥種植水稻、玉米,水稻收割后放養稻田鴨,并利用冬閑田種草等。目前,公司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6.5萬噸/年、飼料5萬噸/年,利用沼氣發電78.84萬度/年,年處理畜禽糞污量51.56萬噸。浙江省寧海縣建設的10萬畝海岸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初步建立起畜禽糞便加工還田、沼氣工程、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循環體系,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形成了農林牧漁產業門類齊全,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生產,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呈現良性循環態勢。示范區內土地畝均收入超過5000元,比當地的傳統農業高出10倍。貴州省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0年來,累計增加森林面積1740萬畝,工程地區地表植被覆蓋度由12.4%(不包括農作物)迅速增加到78%,年均每畝減少土壤流失1.53噸,通過林草、林竹、林藥、林菜、林茶、林果結合等生態產業發展,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據對100戶退耕還林農戶3年的跟蹤調查顯示,年均每戶增收3808元。甘肅省實施沃土工程試點,探索出“高茬收割、根茬秸稈還田、沼液沼渣資源化利用、種植綠肥”等沃土技術推廣模式,有效改良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試驗區土壤有機質提高0.06至0.08個百分點,減少化肥施用量5%至6%,畝均增加純收益213.96元。寧夏回族自治區通過封草禁牧、退耕還林還草、制止濫采發菜、建設綠色長廊等生態工程,治理荒漠化,全區天然草場及其可利用面積分別占到總面積的58.25%和50.7%,荒漠化面積由165萬公頃減少到125萬公頃,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逆轉。

  事實說明,以生態文明引領農業農村發展,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三、以生態文明引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需要注重解決的幾個問題

  1.發展理念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行為模式的一次深刻變革,必須轉變和更新思想觀念。目前,“重經濟輕環境、重速度輕效益、重局部輕整體、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的問題仍然存在,甚至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因此,要在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中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尤其要把生態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切實轉變各種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要求的思想觀念、發展方式和陳舊習慣。

  2.資源循環利用問題。據農業部、環保部提供的數據,我國年產農作物秸稈超過8億噸,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年產生量7.8億噸(2008年),農村年產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這些廢棄物,既是造成面源污染的源頭,又是農業生態系統的重要養分來源。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沒有不可利用的垃圾。通過秸稈還田、生物質發電、發展沼氣等,大量廢棄物都可以變為有機肥料和生物質能源,實現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創造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民生價值。應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逐步減少化肥使用量;鼓勵運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量;鼓勵廢棄物再利用,減少環境污染。這些方面各地已有成熟的經驗、做法,應當認真總結,積極推廣。

  3.科技創新與應用問題。應集中力量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1)有機肥料生產和使用技術的突破。未來我國農業增產,化肥仍然不可或缺,但要逐漸減少用量。重點圍繞全國36.6億噸有機肥資源(農作物秸稈、綠肥、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和農家肥)的轉化利用,組織科研力量攻關,力求在配套技術和設備上有重大突破。(2)良種培育技術的突破。保護地方特有品種,加強對野生資源的馴化和新品種的培育,不斷開發出豐產性好、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品質優良的新品種。(3)新型肥料的開發。針對不同農作物、不同栽培方式,專門研制葉面肥、微量元素肥料、氨基酸肥料、緩控釋肥等各種新型肥料,增產增效,減少污染。(4)生物農藥研制技術的突破。隨著化學農藥的普及,我國傳統土農藥使用逐漸減少。近年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從幾十種治蟲植物中篩選出了10余種殺蟲活性物質,研制出的“0.25%莨菪烷堿乳劑”,對蚜蟲、菜青蟲、棉鈴蟲、黃刺蛾等多種害蟲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實際上,土農藥采用現代技術開發,不僅滅蟲效果好,而且無藥害。(5)污染修復技術的突破。為有效根治環境污染,近年來國內外研制了一系列污染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以及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生物工程修復技術,或兼而有之的復合型修復技術。這些技術在一定區域內試驗、應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大氣和水體污染,在切斷污染源后通過稀釋、自凈作用,污染問題可逐漸減輕,但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治理最難,費時費力,有時要靠化學藥劑淋洗、換土等方法才能最終解決。目前還沒有一種修復技術可以治理各種類型的環境污染。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加強科技攻關,有針對性地篩選、組合相關技術,進行長期的定位處理和整治。

  4.總體布局問題。目前,我國18億畝耕地的農區承擔著幾乎全部糧棉油的生產任務,所產糧食的40%又要被用來飼養畜禽,而大片山區、草原的開發利用則很不充分,發展草產業、木本糧油產業潛力很大。對此,一些專家學者呼吁“種草養畜,糧草并舉,建設大農業”,解決“人畜爭糧”矛盾,實現農區、山區、草原平衡協調發展。這一倡議符合我國實際,應當認真研究、規劃、實施,由只注重18億畝農區的“小農業”轉變為面向包括山區、牧區、農區在內的100億畝農用地的“大農業”。

  5.政策與法規傾斜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事業快速發展,成就輝煌。相比之下,城市快于農村、工業快于農業,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后。黨中央及時作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決策。在整個扶農強農的政策傾斜中,需要重點支持生態化現代農業農村建設,加快“石油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化,特別應當加大對農業廢棄物綜合開發利用、循環農業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以及面源污染治理的扶持。

  6.政績考核問題。按照建設生態化現代農業農村要求,修訂單純考核經濟指標、忽視生態環境和社會民生指標的考評標準、辦法,加大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社會和諧、民生改善方面的權重,使政績考核對農業農村又好又快發展起到引領、導向、保障作用。

相關閱讀
海口加強農藥管理 建立追溯信息管理系統
溴甲烷、氯化苦2種農藥將僅作土壤熏蒸劑使用
礦物油適用于防治紅樹林考氏白盾蚧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