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防控”成國內外植保發展新趨勢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5-11-12 9:31:00 |
近幾年來農業不斷發展,世界各國都朝著新的農業科研領域進發。 植物誘導抗病性物質、誘導抗蟲基因的調控,是當前國際上新興的重要研究領域,并被認為是很有前景的“植保”的新途徑。其原理是利用外源性化學物質,誘導植物體產生抗性反應,通過自身廣泛的生理機制防御機體免受病原體的侵染。其中“系統獲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是一個廣泛的生理免疫,由植物體感染的某種病原體所誘導產生,也能被某些天然或合成的化學物質激發。SAR具有以下幾個優點:①抗菌譜廣,一經誘導產生能抵抗多種病原細菌、真菌、病毒的侵害;②屬于植物機體自身的生理代謝反應,對環境和人畜安全;③抗病機制復雜,病原體不宜產生抗藥性。由以上特點可知:SAR制劑的研發,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將對植物病害的治理帶來深遠影響。 國際上先進國家高度重視農作物有害治理新理論、新技術的研究,加強了基因組、蛋白質組學、分子遺傳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還開展了農田系統食物網的協同進化、轉基因作物利用等領域的研究。相比之下,我國在基礎研究的系統性、連續性和深入性等方面存在差距,缺乏統一規劃,造成了農作物有害生物可控制機制的建立與實施相對滯后。 目前,植物誘導抗病性已成為植物病理學、植物生理學乃至生物化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為植物“病害”的防治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有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產上開始推廣應用。如: ① 瑞士諾華公司植物抗病誘導劑“Bion”,又叫活化酯,其本身并無殺菌活性,但它能激發植物產生系統獲得性抗性。在水稻、小麥、蔬菜、香蕉等作物上防治白粉病、葉枯病、霜霉病和稻瘟病等。 ② 美國EDEN公司的微生物蛋白(康壯素Messenger)對40多種作物約60種病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作用。誘抗效果為40~85%,EPA 列為免檢殘留的農藥產品,準許在所有作物上使用。 ③ 中科院大連物化所研制的“植物疫苗”在24種果蔬作物上,進行了36種病害誘抗試驗。 ④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HO抗病毒誘導劑防控病毒病,水稻黑條矮縮病等植物病毒。 大田試驗表明:上述誘導劑主要“抗病”,無防蟲功能或效果差,且抗病持效期短通常為7~14天,抗病效果50~85%居多。目前,國內外已商業化的制劑寥寥無幾,且僅能“抗病”,而在自然環境下栽培作物,通常多種“病蟲害”同時發生,因而,還需補加殺蟲、殺菌劑協同作用。 新近研制的“誘導植物(作物)防御病蟲害種群”系列,“定向誘導”具有“抑卵控繁”、驅避、抑菌抗蟲功能的次生代謝物產量、防御植物(作物)病蟲害,延長持效期。大田試驗表明:與上述國內外“誘導植物抗病”技術,具有持效期長、可同時防控多種病蟲害種群。 |
相關閱讀 |
西瓜長的“缺心眼”,瓜農懷疑種子“孬” |
2012年農資穩中求進 |
農資縣級代理轉型,為何要從打藥隊入手?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