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霧霾頻發,空氣質量嚴重下降。中國民眾當下最關注的霧霾天何時不再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4日在北京說,“相信隨著‘國十條’出臺后各地方的減排力度加大,霧霾發生頻次或已逼近‘拐點’”。
2013年,中國創下了平均霧霾天數達52年之最的紀錄;馬年伊始,中國再度遭遇較大范圍的霧霾侵襲,中央氣象臺數次發布黃色預警,許多城市發生重度污染。據丁仲禮介紹,中國東部的10個省市,從北京、天津,一直到海南,共9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世界土地面積只有0.6%,但就在這么小的區域內,人均消費的煤炭數量卻在2013年占全世界的21%。由于人口、工業的密集,能源消耗的高強度,這個區域僅單位面積的污染物排放就堪稱“世界冠軍”。
作為長期研究環境變化的專家,丁仲禮給出治理霧霾逼近“拐點”的理論依據來自去年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后,多個城市的減排力度持續加碼。“如果‘國十條’能夠徹底得到落實,控制好煤炭、汽車兩個主要污染排放源,硫化物、氮化物、微塵等總量就會降下來,污染天氣的強度和頻次也會相應減弱。”他說。 但丁仲禮強調,“能徹底治愈霧霾困擾并非‘一劑藥方’就能產生療效,這注定會是一個長期過程。當然,還要在政府高強度治理下進行的。”
“北京上星期的糟糕天氣,大家都心憂如焚,這種天氣過程,科學界有一個詞匯稱之為‘超長靜穩’天氣。”丁仲禮對此解釋說,由于北京一周都沒有北風,卻出現了少許南風的“反撲”,這導致整個城市的污染物難以擴散,甚至還將北京南部的污染源吹了進來。“污染物越來越多,在2月26日當天,大氣PM2.5濃度達到了每立方米500微克。”
丁仲禮坦言,這種“超長靜穩”天氣過程,在1949年后中國有氣象記錄以來只發生過五次,但去年和今年各有一次。 “這種極端天氣條件有可能日后還會增加,這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出現的。”丁仲禮告訴記者,由于自然天氣因素和人為污染物排放的共同作用,民眾應該有個思想準備,消除或大幅度減少霧霾天氣,需要較長時間,至于何時能徹底解決,現在討論答案還為時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