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稷霉點病的特征及防治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2-12-17 |
危害癥狀 該病發生在生長衰弱或接近枯死的植株上。發病葉片生許多暗褐色霉點,大小約1~2mm,嚴重時可連成片,沒有明顯的邊緣。 病原形態特征 Alternaria tenuis Nees稱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淡欖褐色至綠褐色,屈曲,頂端孢痕多個,大小5~125×3~6(µm)。分生孢子10個呈長鏈生,有喙或無,橢圓形至卵形或圓筒形至倒棍棒形,平滑或有瘤,具橫隔膜1~9個,縱隔0~6個,淡欖褐色至深欖褐色,大小7~70.5×6~22.5(µm),51~58.5×1.5~7(µm)。 浸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該菌寄生性雖不強,但寄主種類多,分布廣泛,在其它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黍生長期中該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葉易染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長勢差,利于該病擴展。 發生規律 連作地、田間幾四周雜草多、管理粗放、肥力不足、長勢衰弱易發病;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遲,植株柔嫩易發病。栽培過密,株行間通風透光差;施用的農家肥未充分腐熟易發病。上年秋冬溫暖、干旱、少雨雪,翌年高溫、高濕、多雨或長期連陰雨易發病。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育苗移栽或播種后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后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穴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于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毀,病穴施藥。 (10)及時噴施除蟲滅菌藥,防治好蚜蟲、灰飛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防止病菌、病毒從害蟲傷害的傷口進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溫干旱時應經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二、化學防治: (1)拌種劑: 2%立克秀干拌種劑或5%速保利拌種劑、12.5%紋霉清、50%多菌靈、40%拌種雙、70%甲基托布津或15%粉秀靈可濕性粉劑,其中一種藥劑用種子重的0.2—0.4%加適量水混勻拌種,拌勻后即可播種。 (2)噴施劑: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隔7—15天1次,防治2~3次。 |
相關閱讀 |
茄子白粉虱的為害狀況、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
哈密瓜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法 |
荸薺怎樣施肥,施肥時有哪些方法措施?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