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價格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1-3-3 |
糧價穩,百價穩。毫無疑問,糧食價格的穩定,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的確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各級政府和百姓十分關心的問題,可以說,糧價的“一舉一動”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值得我們進行深入地探討。 對于2011年糧食價格的走勢,首先從宏觀上來說,中國的糧食生產已經連續7年豐收。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從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豐收的大背景看,糧食價格走勢理論上應該能夠達到溫和可控。 農產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脹? 2010年以來,國內糧、肉、蛋、菜等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媒體開始炒作糧食價格上漲可能導致新一輪通脹。但如果僅僅把農產品價格上漲視為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就必然會導致把穩定甚至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作為治理通貨膨脹的主要措施甚至唯一措施。事實上,研究證明,農產品價格上漲僅僅是國內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不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動因。如果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就會導致農民和農業利益受到損害。這必然會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影響供給,造成農產品供不應求,引起新一輪價格上漲。 都是貨幣過量惹的禍? “通貨膨脹從來都是貨幣問題!币压守泿胖髁x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曾經這樣斷言。在影響2010年國內物價走勢的所有因素中,貨幣信貸投放過量,是目前大家所公認的最確定的一個因素。也就是說,需求拉動型通脹形成的主要條件:過多貨幣的釋放已經成立,而貨幣所追求的商品的生產則因為慣性而相對穩定。據統計,2009年全年放貸9.6萬億,從理論上來說,信貸資金所產生的效應有半年到一年的滯后期,2009年的天量信貸正好在2010年顯現其威力,從而帶來物價上漲的動力。 事實上,貨幣供應量可以稱得上是通貨膨脹的決定性因素。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比GDP的增速快,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資產泡沫,而資產泡沫又通過財富效應,推動消費和生產成本的上升,最終導致物價的上漲。不僅如此,貨幣信貸的過量投放,還會促成人們通脹預期的形成,而這對物價的上漲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了貨幣供應過量外,資源型產品價格的上調,也是促成此次通脹的原因之一。從 2009年底開始,水、電、油、氣的價格開始上調,首當其沖的就是工業品出廠價格,也就是PPI。PPI上漲之后,必然是CPI的跟進。2010年在 CPI權重中,水、電、油、氣和燃料五項占比高達40.8%?梢詼y算的是,如果水、電、油、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10%,大概會推動CPI上漲0.5 個百分點。不過,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上調,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杠桿之一,也是政府近幾年致力完成的重點工作之一,因此,這種價格上調的趨勢短期內不會逆轉。 此外,與國際市場密切相關的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問題,也是此次通脹的重要影響因素。由于大宗商品以美元標價,而美元的長期走勢看跌。因此,2010年國際原油、鐵礦石、棉花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引發國內發生輸入型通脹,這也是物價上漲的推動力量之一?梢源_定的是,只要大宗商品維持高位向上的走勢,尤其是鐵礦石和石油的價格高企,將會對下游鋼鐵和汽、柴油價格產生傳導作用,而鋼鐵和成品油分別是一個國家工業的糧食和血液,這兩項基礎產品價格的升高,必將推高PPI繼而是CPI的升高。 這樣看來,農產品價格上漲并不是通貨膨脹的動因,而是其結果。 為什么總是農產品? 面對來勢洶洶的國內通脹,有人驚呼、有人沉默,有人支招、有人抱怨。但為什么每次通脹一有苗頭,“板子”就會打到農產品身上呢?筆者認為,包含以下原因: 首先,國民經濟各行業中,農業是相對薄弱的,農產品供給彈性較小,最容易成為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經驗表明,農業部門在遭遇成本上升等外部沖擊時,由于勞動生產率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消化、轉化能力較弱,很容易就表現為價格上漲;而且農產品大多屬于大宗商品,產品趨同性高,也很難通過產品差異化定價的辦法化解上漲壓力。而其他行業可以通過相對快速轉化、消化,從而暫時掩蓋通脹風險,使人們忽視通脹的真正原因。例如:在工業消費品領域,既可以通過技術進步、發展大機器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采取替代材料等辦法消化成本上漲因素,也可以通過推出新產品、為新產品制定高價格、老產品打折或降價促銷等手段,從而在統計技術上表現為價格下降。更重要的是,農業生產受到天氣、疫情、病蟲害等外部沖擊的概率又遠遠大于制造業部門,更容易出現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情況。 其次,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中,食品類所占權重最高,約為三分之一;在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統計中,食品價格所占比重較高。食品價格的權重高,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一旦農產品價格漲幅高,就直接表現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的提高。這使很多人認為農產品價格上漲是通貨膨脹的決定因素。 農產品價格上漲真正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的4次較嚴重通脹,分別發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和1993-1995年。以上4次通貨膨脹,有一個共同特點:通貨膨脹與經濟過熱并存,同時都會伴隨著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經濟過熱條件下,農產品價格上漲與通脹往往同時發生,其誘因也是相同的。由于經濟過熱,非農產業效益增長迅速,由于農業產業比較效益低下,資本、土地、勞動力都出現了非農化傾向,進而影響了農業生產,造成了農產品供應下降,價格上漲。經濟過熱,成為農產品價格上漲和通脹的共同原因。 另外,農產品價格結構性變動不一定是通脹的表現形式。有的外部沖擊也會農業生產起作用,如不利天氣、病蟲害或疫情,除了部分受影響較大的農產品外,社會總供求仍然是平衡的,不會造成通脹。例如某年東北地區旱情嚴重,玉米供應可能出現緊張和價格上漲,但由于玉米庫存充足,糧食總體增產,其他國民經濟部門不存在供求不平衡,因此,不會導致通脹。 再者,受農產品周期性生產的影響,農產品價格調整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相對價格調整,與通脹概念內涵所要求的價格總水平持續上升有本質區別。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當期價格較高,往往會刺激當年生產積極性,從而造成下期供應增長較多,而農產品需求是相對穩定的,因此第二期的價格會大幅下降;農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又會挫傷第二期農業生產積極性,進而導致第三期又出現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另外,農產品生產還有季節性,不同季節適應不同的作物生長。時令季節,相關農產品價格就會下降;反之,非時令季節,價格就會上漲。由此看來,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周期性、季節性因素影響,就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價格波動沒有明顯關系,也不能把這種周期性的波動視為通脹的原因。 (語夢) |
相關閱讀 |
北京市植保站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 |
嚴重霧霾的帽子扣在肥料企業、農藥企業腦袋上,對嗎? |
陳生斗主持召開全國農技安全工作會議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